从海河文化探天津传统家具源起
韩波_文 李怒舲 朱方刚_本刊摄影
行走于天津,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时而在高楼林立的现代,时而步入古意盎然的明清盛世,时而又忽然身处异国他乡,然而,不论行走于哪个时代,身边的建筑、地名、街巷、桥梁都会提醒你,这是一个与水结缘、因水而生的城市。水的流动性,自然也催生了天津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因海河而生的城市
天津,虽仅有600年的建城历史,但其形成却远远不止于此。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先民聚落点,而有文字可考的村落名称即叫直沽,位于海河汇流源头的三岔口,因而也叫“三岔沽”,三岔沽已不为人所道,但直沽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自此,天津的名称变化再没离开过海河(海河又名沽水)离开过水,从直沽、直沽寨、海津镇到天津卫,包括津沽、沽上这样一些别名。
海河孕育了天津,也带来了天津的繁荣。
自元代开始,由于朝庭定都大都(现在的北京),需要将富庶江南的粮食、布帛以及南方的重要物产运至北京,因而开辟了海上航运,因为直沽离都城最近,海河和北运河成了运输的必经之地。在这里,海船要转为平底的小船转运河航道,因而每到漕运季节,三岔河口一带常会出现“连樯万艘”的盛况,漕运文化、码头文化、妈祖文化也伴随而来。天津的天后宫,就是建于那时,是妈祖文化的代表。
到了明朝时期,天津已经有所发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显现,于是永乐二年(1404),开始设卫筑城,作为拱卫京师的屏障。直沽正式命名为天津。这时的天津因为军队驻扎,加之漕运发达,开始具有了规模化的城市雏形,商贩云集,引来众多外来人口。至清雍正二年(1725),卫所的建制已经不能适应天津城市的发展,于是清王朝将其改卫为州,后又升州为府,这时起,真正确立了天津的城市地位。
屯军亦是天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良好基础。在明朝的军事建制中,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明代实行军屯制度,无形中也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到清代撤卫改州,依然在这里屯兵。甚至到后来还有长期驻扎在天津的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等,这些庞大的军队以及军人家属,为天津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资源。
水和桥伴随了天津的发展,记录着天津的变化,水文化也养育了天津人从容闲适的性情。
水,可以说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直至现在,天津的很多地名中也都带着水。天津18个区县,河西、河东、河北、塘沽、汉沽、大港、津南、武清、静海、宁河10个区县的名字中都带有水字,而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这些地名又都有旧称的沽字,遍布城市中的街巷,也多与水相关。
由海河而生的地域文化
一条海河将天津贯穿,连接起北运河、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最终汇入渤海,因之产生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军旅文化、商埠文化包括市井文化其实也可以用海河贯穿起来,那就是海河文化。
天津的兴起离不开海河,同样也离不开因海河和大运河而产生的漕运,正是发达的漕运成就了天津。自漕运兴起,天津便开始以商业城市的特征发展。漕运产生的大量船工、挑夫、行商小贩和大量的屯军,天津城市文化的兴起,便有着市井文化的特点。
“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的优越地理位置,为商旅往来与物产集散提供了极大便利。天津自古以来便有着兴盛的盐业,因为漕运和盐业,自明清以来,就吸引了安徽、广东、福建等南方多省的商贾纷纷向天津汇集。《津门杂记》载:“天津无沃壤腴田,民多以贾趋利。”漕运形成的码头,也聚起了大量的外地人口。商贾们需要生活娱乐,带动了消费;码头汇聚起来讨生活、“跑码头”的小贩、艺人需要生存糊口,于是演进出了天津丰富的小吃、多样的民间艺术。泥人、年画、砖雕、木雕、风筝、绒花、剪纸、相声、快板、曲艺等,都有着典型的码头文化特点,也都是市井文化层面。
同样,受码头文化的影响,天津的饮食文化其实是一种快餐文化,天津小吃中著名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都是为方便码头工人和民间艺人走船、跑码头而产生的。而今遍布天津的茶馆、戏园、书场也最早开始于在码头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从清中期开始戏院、茶馆、饭店、澡塘等各种娱乐场所开始大量产生,成为当时供外地商贾餐饮、娱乐、居住的地方。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天津城市的一大特色。
天津商业的繁盛从很多历史地名就可看出,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粮店街、曲店街、缸店街、肉市口大街、斗店胡同、竹竿胡同、大胡同、鸟市、劝业场都可昭示当年商埠的繁华。其中劝业场仍是现在天津的标志性商业场所,外地人有到天津不去劝业场就不算到天津的说法,而大胡同也形成了天津最大的小商品批零市场。
繁荣的商业对于天津的城市风气有着直接影响,造就了天津人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卫城与天津传统家具
海河带来的不仅是漕运和商业的发达。随着南方商人的涌入,带来了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而漕运带来的商品中,也不乏运往京城的宫廷家具。
天津的家具文化,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南方商人带来材质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京城皇家文化带来工艺流派的影响。
天津百姓,喜欢使用樟木家具,一般女儿出嫁,往往会陪送一对樟木箱子。而樟木是典型的南方产,南方人多使用的木材。历史上通过大运河漕运而来的货物中,常会有樟木良材和樟木家具。近年来在天津老城区收藏家们收集老家具,用料也多是樟木、红木、紫檀、花梨、杉木、楠木、柚木等产自南方的木材。
天津的地域特色中,卫城赋与了天津更多的含意。自明朝设卫,担起拱卫京师的重担后,在老百姓心里,天津的政治地位和使命感几乎没有改变过。现在,象征天津古城的鼓楼上,依然刻着原来天津古城门额的“拱北、定南、安西、镇东”四个词。
同时,卫城的地位,也使得天津深受皇城文化的影响。出于对京城的仰望,天津百姓更加喜爱来自宫廷的京作家具,出现在天津老城厢的八仙桌、太师椅、条案等老家具,从用料到做工上,都有着明显的民间京作特点。清末民初,京城动荡,众多皇亲王爷迁居天津,大量的宫廷京作家具也被带到了天津。
南方用材与北方传统家具的融合,使天津也产生了花梨樟这样有地方特色的家具,有着中原文化传承,继承了明式宫廷家具端庄大气。
历史上的天津,从骨子里看是保守而传统的,卫城的另一层做含意便是“拒”,拒敌千里。从地理上,虽则有海有河,但天津始终是作为一个政权门户的存在,从这里把外界的一切抵御在外。在清末民国,天津经历了最现代化的发展,但从某些方面来讲,是迫不得以为之,被迫开阜,非是自愿行为。这点多外来文化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即可看出,同样是殖民城市,同样有河有海,上海充分接纳了来自海上的西洋文明,在家具的体现上,是形成了“海派”家具。而天津,在经历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9国殖民统治,甚至统治区域是原住民区域的8倍,但天津仅仅是将殖民时期的建筑、家具保留下来,并没有接纳和融合,坚强地保留着骨子里的传统,来自京城的京作家具依然在民间占据主流,显示出了天津文化可以包容但不融纳的态度。
如今,天津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传统家具产业在收藏热、文化热的影响下正日益兴盛,红木产业也渐成气候,加之周边的青县、大城等地形成巨大的红木家具产区,又受着北京红木家具消费市场的影响,天津必将融入红木家具的大北方市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