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具与建筑
2005/6/13 10:23:00 来源: 作者:
翠颜
我国古代的家具与建筑造型,不仅同出于木构架结构,同时在制作方法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很多相通相似的地方。
一、家具榫卯与建筑榫卯
榫卯结构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早在七千余年以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社会的遗址中,就已发现建筑的榫卯构件。这些榫卯有凸型方榫、圆榫、双层凸榫、燕尾榫及木版企口拼接等榫卯结构。在山西陶寺龙文化墓地山出土的木俎中,也可见俎面两端凿有长方形榫眼。战国出土的棺上,其榫卯已达到非常精巧的程度。
榫卯结构直接用于家具上的例证也很多,在出土的春秋战国漆木家具中是随处可见的,精美的漆家具和高超的榫卯技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在春秋战国漆木家具中,可见有明榫、暗榫、通榫、半榫、燕尾榫等等。其中明榫用于壁板的交角处,暗榫、半榫用于台面,燕尾榫用于板与板面的拼接,通榫用于台面与腿或腿与底座。
源于建筑的榫卯结构,在家具上已经被充分使用。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经过一千多年的尘封与腐蚀,依然光彩不减,不仅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更显出高度的科学性。
二、家具的腿与建筑的柱
家具的腿子与建筑物的柱子也是同出一源的。根据我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结构,凡是立柱都有“侧脚”与“收分”。“侧脚”就是柱头要向内侧微微倾斜大约百分之一,“收分”就是柱头与柱脚呈上细下粗的趋势。两者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
再看我国传统家具的构造,极为明显的采用了“侧脚”与“收分”这一原则。以柱(脚)为支,以梁(枨)为架,另外,柱基是承托建筑物梁柱的底座,自有木结构的建筑以来,就有与柱身相同的,或远或方不同形状的柱基。庙宇与道观中的柱基与住宅的柱基不同,采用莲花柱基、覆盖柱基、莲花卷草柱基等,住宅柱基采用鼓凳式柱基、瓜墩式柱基、三弯腿炕桌式柱基等。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传统家具中腿子的“侧脚”与“收分”,完全是借鉴了建筑中的《营造法式》,而建筑中柱基的式样又直接应用了家具的形制。家具与建筑的关系,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它们的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的密切关系。
三、家具的牙子与建筑的替木
家具中的横材与竖材的交角处多用牙子,既起到加固作用,又兼有装饰作用。而在建筑中的梁枋和柱子的相交处,也使用替木予以支托,家具的牙子与建筑的替木,两者是同出一辙的。然而家具的牙子大大地丰富了母体的原有形式。
牙子在椅、凳中无处不见,不论是灯挂椅、南式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圈椅、交椅或玫瑰椅等,其横木与立木的交角处都可见牙子,牙子在桌、案上,牙子在床、柜上,牙子在衣架、巾架、花几上等都被广泛的应用。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一腿三牙”的做法,就是腿子的正面与侧面,腿与台面的角上,各有一个牙子。
总之,源于建筑的替木,在家具上是随处可见的。经过历朝历代工匠的努力与创造,牙子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特征之一了。
四、家具的床榻围子与建筑的门窗棂格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门窗上,常常见到透空的棂格,大到宅门、隔扇,小到窗子,都能见到空灵剔透的棂格。棂格不仅起到采光和空气流通的作用,而且极富有装饰性,是体现设计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具的各种围子和棂格与建筑中的各种棂格,至今难以断定哪个为源,哪个为流,我们最早所见战国时期的大床上,已经使用了方格形的床围。当然,在以后的发展中,建筑上的各种门窗棂格变化的极为丰富精彩了。其中常见的山字纹、云纹、冰裂纹、卐字纹等,在家具上不仅常见,而且两者名称都是一致的。
五、家具的束腰与建筑的须弥座
家具的束腰是吸收了建筑须弥座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然而家具的这一借鉴和吸收并没有停止在模仿上,聪明的木作工匠们,取须弥座的中部,创造出新的家具形式——箱形结构。用于坐具和卧具,自晋以来频频出现,成为流行的家具式样。
家具与建筑的关系,真可谓密切、悠久、历史渊远。千百年来,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原载《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