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城某洋家具专卖店突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关注的角度大致有两方面,一个角度是该专卖店“60%都是绝版家具,可谓进口家具的‘博物馆’”;另一角度是该专卖店因为展示300多万元的钢琴、100多万元的台灯等“天价家具”而“遭到质疑”。不过,无论是从哪种角度,媒体都“不得不”传达出该专卖店的名称以及开业的消息。
无疑,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那么,这种炒作尤其是以“遭到质疑”为手段“恶炒”,对于提升企业知名度以及正面形象是否真的有帮助呢?我们听听专家和业内人士是怎么看待这一事件的。
朱长岭:“无可厚非”但应适用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朱长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触犯法律前提下,虽然销售“天价家具”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单纯追求奢华,应该要遵从适用的高档的原则。朱长岭说,家具首先是生活用品,不同于收藏品,因此应该将经济、适用、设计合理作为首要追求标准。“家具本身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它虽然凝聚了文化符号,但并不等同于收藏品。因此家具的价格不能背离成本太远。”
进口家具因为在海外生产,原材料、人工等费用本身就比国内高很多,在加上知识产权、关税等附加费用,导致其市场价格比国内高很多。但朱长岭指出:“进口家具比国内同档次家具高10倍以内属于合理范围,否则就有虚高成分。”
业内人士:不大适应市场,但关键还要看结果是否有效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该专卖店的炒作,“一件单品动辄上百万元,买成套的家具就得数千万元,完全是消费个案。”这样地炒作天价家具有些“不大适应市场”,对于提升企业知名度未必有益。
也有人认为应该把该专卖店的这起炒作,定位为企业的一次营销活动。“是否‘炒作’并不重要,关键要看结果是否有效。”该专卖店代理的是欧美的进口家具,并把展厅设在高端人士集中的写字楼,他们的目标客户明显是高端窄众消费者。但随着进口家具越来越多,国产家具的风格和质量不断提升,该专卖店的优势就不再是质量,而是“血统”。“这是最核心的,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能将这个信息有效地传达给目标客户并被接受,他们的营销才算是成功。”该专卖店的天价炒作并不是为了销售,而是掌握了高端客户的购物心理,通过宣传其产品的“纯正血统”,打动高端消费人群,以此为“掩护”,拉动中高端产品销售。虽然该专卖店的手法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不必效仿的,但其的营销思想却适合每个家居企业学习。
(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