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信口雌黄、不着边际、讨人嫌的乱说斥为“瞎掰”。在木器中,有个物件也叫“瞎掰”,却是聪明和睿智的一个产物。
木器中的这个“瞎掰”也有人叫它“鲁班枕”,传说是木匠祖师爷鲁班发明的。相传,造字的苍颉看到好多人把鲁班说得神乎其神,便想难为他。他把鲁班叫到跟前,用双手十指交叉,做了个手势。说限你三天时间,做这么一个物件。如果做不出来,就别再称什么“祖师爷”了。这可把鲁班难住了,他苦思冥想不得要领。深夜,鲁班又困又乏,突然眼前一亮:木匠常年辛苦干活,住在外,吃在外,何不做件既能坐又能枕的物件,累了可以坐,困了可以躺。经过进一步完善,鲁班把它做成了最能代表木工行业技术特点的物件。这个物件由一块板精制而成,彼此成三部分相连,就像人的手,左右面是手掌,中间是十个手指交叉,斜弯出关节咬合在一起。第三天,鲁班把物件递给苍颉,苍颉满意地笑了,他为鲁班的睿智而深深折服,并以鲁班为名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鲁班枕”。
“鲁班枕”的制作关键在工精,不能瞎掰。以鲁班爷的手艺,抛开研究设计不说,单做一件“鲁班枕”自然是小菜。但对于徒子徒孙来说,可没那么容易了。鲁班枕由一木制作,基本靠“以缺补缺”,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锯都关乎面面蕴合,严丝合缝,每一凿都涉及一举两得。每一处榫卯,都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整个器物才能打开是枕,合上是一块板,制作难度相当大。按以后木工的规矩,学徒都要做鲁班枕,做好了出徒,做不好就只能肄业。学徒做出来的鲁班枕要试验它能否掰来掰去,掰好了就成功,若掰不开合不上,或是多掰几次就坏了,这就砸了,不仅要重做,弄不好还出不了徒,后来的“瞎掰”之语就起于此。
制作“瞎掰”一般选用无疤、无虫眼、韧性好、密度大的优质硬木材料,用小叶椴、子椴或花梨木较适宜。取一块自然风干的材料,锯成34厘米长,12厘米宽,6厘米厚的板材。在锯好的板材上,将厚度分为三等份,每份要画好轴、槽、梁,然后进行凿、锯、刨。做好后,把分成三等份的木料和16个面的部分打磨平滑,直至没有粗糙感为止,然后再整体打磨,这样完整的“瞎掰”才算完成。
从传统来看,“瞎掰”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由于没有规范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可借鉴,木工的代代相传都靠口传心授。随着老匠人的减少,这项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不少能工巧匠在专门研究这项工艺,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原载于《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2010年第六期,作者:六木)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