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收藏鉴赏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胡床在古代的应用

2012/9/19 13:25:00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作者:胡文彦 于淑岩

胡床,顾名思义不是汉民族的坐具,它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是一种便携坐具。胡床由八根直材构成,两只横撑在上,用绳穿成座面,两只下撑为足,中间各两只相对相交作为支撑,交处用铆钉穿过作轴,造型简捷,使用方便。它可张可合,张开可作坐具,合起可提可挂,携带方便,用途广泛。

胡床的传人记载较早,《后汉115·五行志》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其实早在汉武帝时,中国与西域的往来就已打通,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印度,以及两北少数民族的往来非常频繁。可以想像,游牧民族的便携式坐具——胡床,完全有可能进入汉地生活,只是没有形象资料可为根据。之后到了晋代,有史料表明胡床已经进入晋代的上层人家了。如《晋书·五行志》说:“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檠。”(泰始为西晋初的年号,貊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槃即承盘)又《晋书王导传》:“导予恬,沐头散发而出,据胡床于庭中晒发,神气傲迈。”《晋二书·庾亮传》:“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竞夕。”这些都说明在晋代已使用胡床,以及使用胡床的具体情景。

除此而外,由于胡床的便捷,郊游、打猎,甚至军中大将指挥作战时也坐胡床,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说:“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掩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邰等见事急,共引公人船。”《南齐书·柳世隆传》:“攸之乘轻轲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自螺州,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南唐书·刘仁瞻传》:“世宗在城下,据胡床,督攻城。”……

以上种种,证实在两晋南北朝时,胡床已经使用普遍了。

敦煌莫高窟二五七窟的北魏壁画

胡床自汉代“灵帝坐胡床"就有文字记载,但是没有具体形象。到南北朝时期,胡床才出现在石窟壁画之中。最早的胡床形象,见于敦煌莫高窟二五七窟的北魏壁画(图12)。图中两位菩萨共坐在一张双人胡床上。这种双人连坐胡床,至今尚未见到史料记载,其形象也是至今所见之首例。

单人胡床形象

胡床,从东汉的文字记载,到北魏的形象出现,相距二三百年,其中造型的演变和发展,无据可考。但北魏菩萨的这张双人连坐胡床,确是至今所见的最早胡床形象。而后东魏时期的河南石刻中,我们见到了单人胡床形象(图l3),此胡床与后世的胡床相似。

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

图14是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此画描绘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商洋,于河南的南阳,命儒士樊逊等人校勘五经诸史的散实口图14就是樊逊坐在胡床上,正全神贯注地校书。

从胡床的结构来看,北魏壁画的双人连坐胡床,东魏石刻的单人胡床,以及《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基本是一样的。

我国西北地区,自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成为国际交往的通道。汉武帝时,在两北建立了“四郡二关”,打通了边疆地区与中原腹地的关系,也打通了中国与巾亚及西方国家的往来与交流。胡床是源于西北的少数民族?还是西北少数民族吸收了外国的家具?目前无据可考。但胡床是西北少数民族长期使用的坐具,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在佛教人汉的前哨地区——西北,胡床之见于肇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胡床这一坐具,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土,进驻中原,由于它的轻便实用,备受喜爱,广为应用,其使用价值至今不衰。 (载于《中国家具文化》)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版权声明:本站是中国红木新闻第一门户,本站只转载中央党报、新华社、中新社、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新闻门户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的文图,所转载文图不代表本站观点,文责自负。另,本站无力承担所转载文图的稿费,如需删除请及时与本站主编室联系。

[ 网站编辑:李世兰 ]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