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收藏鉴赏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木器收藏问答:明清家具允许有白边吗

2006/11/23 13:48:00 来源: 作者:
  有读者问:我收藏了几十件明清家具,发现一些家具的表面及反面、腿部均有宽窄不一的白边,有些人认为白边在明清家具中很普遍,请问情况果真如此吗?明清家具允许有白边吗?
 
  答:首先回答两个概念问题即何为“明清家具”与“白边”。
 
  第一,“明清家具”应分为三个概念:
 
  1.从时间上说,明朝、清朝生产的家具都谓“明清家具”,没有良莠之别;
 
  2.从品质上讲,是明朝、清朝生产的优秀家具,一般为“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
 
  3.从“式”上而言,指明式、清式的家具而不论时代之远近、家具之新旧。
 
  第二,“白边”。白边也是俗称,也有的人称之为“二膘”或“膘皮”,木材学称之为“边材”。
 
  边材,通俗地讲为原木的心材与树皮的中间木质部分,颜色一般较心材浅,比重小于心材。但也有一些树种的心边材无颜色区别,如海南岛产之海南黄檀、桦木、杨木、枫木等。而多数硬木的边材与心材的颜色是区别明显的,如檀香紫檀、降香黄檀(黄花梨)、交趾黄檀(老红木)、大果紫檀(缅甸花梨木)等。
 
  尹思慈教授认为:“成熟树干任一高度上,其最后生成的木质部在最初的数年内,一方面起机械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还参与疏导并储存养料,通常这部分木材的颜色较浅,处于树干横断面的边缘靠近树皮的一侧,故称为边材。边材中的薄壁细胞是有生机的,即生活的。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边材的生活细胞开始发生变化,细胞内原生质逐渐转化消失而失去生机,它就构成材色较深的心材。在此同时,由形成层分生含有生机薄壁细胞的新木质部替代已丧失生机的部分而成为新的边材。”(《木材学》第23页,中国林业出版社)。这是对于边材与心材的形成与特点科学而准确的描述。
 
  平常所讲的明清家具所用木材一般是指心材,心材是由边材的不断转化而形成的。因为树种及生长环境不同其转化过程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如杨树、水杉、柳树及湿地松、桉树,其边材转换为心材的速度则快,而檀香紫檀、降香黄檀、黄杨木、铁力木、酸枝木的边材转换为心材的过程就极为缓慢,如“热带树木园栽培的檀香紫檀26年生树高16m,胸径15.9cm”(周铁烽主编《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第208页)。转化过程中形成各种木材提取物,如树脂、色素、单宁、淀粉及侵填体……它们使心材的颜色加深。不过,边材转换为心材是必然的,但并不是所有树种的心材的颜色必然加深,如白杨、柳杉、桦木、枫木等,主要原因是这些树种所形成的木材提取物可无色或颜色很浅。
 
  另外,明清家具中的紫檀、黄花梨、酸枝、铁力、金丝楠木家具为什么流传至今而不散不腐?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所用木材也即心材具有天然的抗腐、抗潮能力。同一树种,心材的耐久性一般高于边材,边材缺乏足够量的提取物或毒性去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故易致生物败坏而腐蚀。心材天然具各种有毒性的提取物,如精油、单宁和酚性物质,这些物质聚集到一定量时,就能有效阻止破坏性有机体腐蚀。另外,如果一些树种的木材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身的挥发成分也易助长真菌蔓延而降低耐久性。这些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边材易腐易招虫蚀的根本原因,也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明清家具不能使用边材也即“白边”的道理。
 
  另外,明清家具所用硬木中,一般边材与心材的颜色区别明显,故迫使一些人不得不用化学药剂或有颜色的蜡(鞋油)来改变边材的颜色,这对环境、人的身体及家具本身是十分有害的,也不能迫使害虫却步。心材与边材的硬度也不一致,即使家具的反面或里面也不能用边材。故原轻工部规定,实木家具中不允许使用边材,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更何况用于收藏、欣赏的明清家具呢? (北京晨报)
 
 
 
(编辑:木可)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