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榫卯
2005/8/4 13:48:00 来源: 作者:
光年
木头是死的,但是经过工匠之手,将多余的木头剔掉,把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榫卯就象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从此木头就不再是木头。
一个方向的榫卯,在木材水分的自然变化中,随着长期的不断收缩和膨胀,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自动松脱。而不同方向嵌接的榫卯,涨缩的作用力就会互相抵消。更多这样的榫卯组合在一起,就会在复杂微妙的变化中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遇上地震,当砖石建筑的房屋纷纷倒塌之际,木材靠着特有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榫卯就会将地面震动变成绵延起伏的木浪而消解,涟漪过后,又恢复平静。
1937年6月,当近代中国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几经艰辛,长途跋涉,终于站在五台山一座造型庄严而典雅的千年古刹面前时,不由得不为之而激动万分。这座兴建于唐代(公元857年)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林中静候了一千余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依然象当初一样紧密相扣,不离不弃。
1889年建成的法国埃菲尔铁塔内那些巨大如车轮的螺栓必须定时拧紧,否则会因温差变化而松动,如改螺栓为焊接的话,整个铁塔会因金属的不规则胀缩变形而倒塌,原来这个机械时代的象征也有自身的烦恼。
长时间的实践,对木材性质的彻底认识,出现了让榫卯变成木材本身特有的一部分的奇异现象。只要涉及使用木材的场合,榫卯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无论是一栋房子,一扇门窗,还是一件家具。
榫卯结构可以说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华民族又一智慧的结晶。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6000—7000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人们已经用石器来加工木材,制作出了各种木构件榫卯类型用于建造原始的木构建筑。传统木建筑榫卯结构至宋代已达巅峰,一座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用一颗钉子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实在不得了。到明代,在硬木家具制造中,榫卯结构“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又一次达到一个高峰。
俗话中的“榆木疙瘩”是形容人笨得死脑筋不开窍,而古代工匠就是用榫卯却让比“榆木疙瘩”还硬还重的木头开了窍。
由于对木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古代工匠在制造明式家具时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由于木材断面(横切面)纹理粗糙,颜色也深暗无光泽,就用榫卯接合将木材的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随着气候湿度的变化,木板不免胀缩,特别是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攒框装入木板时,就并不完全挤紧,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需为木板的横向膨胀留伸缩缝。榫卯接合更讲究“交圈”,有衔接贯通之意,不同构件之间的线脚和平面浑然相接,以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使之左右逢源,上下贯串。
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艺相结合,榫卯结构不再仅仅是木构件中的节点,而直接成为明式家具的塑型手段。以楔钉榫将木材连成优美的圆弧形椅圈;用夹头榫、插肩榫使案形结构强度更大、造型更完美;抱肩榫可以派生出各种类型,使有束腰、高束腰造型产生各种丰富多样的变化。当把这些精妙的结构拆解再复原,它依然精密而严丝合缝时,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为之而惊叹。
通过能工巧匠之手,榫卯更焕发出了异常强烈而光彩夺目的生命力。
在每一栋古老的木构房子中,在历经风霜之后,屋内每一块木头,包括每一件家具的榫和卯都在窃窃私语:
卯对榫说:“执子之手,”
榫对卯说:“与子偕老。”
好一个天荒地老,矢志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