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是中国明清古典家具中的精髓,“官帽椅”又是中国传统椅具中最受人喜爱的品种。
所谓“官帽椅”,通常包括“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前者指椅背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都有出头的造型,这种椅子的式样和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相似,所以被称为“四出头官帽椅”。此类椅的背柱和腿是穿过椅盘用一根木头做成,前腿和扶手下的鹅脖也大多为一木联做;也有鹅脖退进椅盘,上下不相通的做法。椅的扶手和椅盘多用上细下粗的连帮棍,椅盘下有各类不同的牙条装饰。椅背、扶手、鹅脖、连帮棍等构件多呈S形,是明式家具的典型。“南官帽椅”应是“四出头官帽椅”的一种改良,其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一般被认为出现在明末。苏(州)、松(江)地区的文人十分喜爱使用这种不出头的椅子,喜欢将其成对地放置于书房临窗的一面,因此被世人称为“南官帽椅”或“文椅”。而“南官帽椅”又分为两类:一类为高背造型,是“四出头官帽椅”的继续。它的形制尺寸基本和“四出头官帽椅”一致,只是搭脑、扶手都不出头。但背部搭脑被降至人的肩下部,同时扶手和椅背部两根立柱的榫头点上移了寸许,形成扶手后高前低之势,更适合于坐者双手的支放。
“官帽椅”起源于魏晋,在敦煌285窟西魏时期的壁画上就已出现这种椅子的造型,当时都是神的坐具。到了五代时期,南唐画家王其翰《勘书图》中所描绘的人物坐椅已和明式官帽椅造型基本一致了。
明代以后,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崇尚理学,有一大批文人热衷于玩赏、收藏,并参与了家具的设计。他们追求“简约、神逸”和“天然、幽雅”,对各类器具的制作工艺要求一丝不苟,但反对一味地雕凿和漆绘。“官帽椅”优雅简洁的造型十分符合这种思想,成了他们精神寄托的首选。明代中后期,由于南洋高级木料源源不断地输入,使这种框架式造型的椅子有了雄厚的原料保证,最终使“官帽椅”成了明式家具中最具典型的代表。
在收藏各类官帽椅时,首先必须注意椅子整体的造型和时代气息:明式官帽椅造型简洁呈S形,比例恰当流畅,做工圆润挺括,和人体接触的部位及腿脚处多有包浆和磨损,椅子的反背通常有厚重的灰漆,这些都是鉴定的要点。另外要重视的是用材和做工。明式“官帽椅”多用各类硬木制作,此外榉木、楠木等贵重木料也是普遍使用的材质。苏(州)、松(江)地区自古就是优质木材——榉木产地,明代又是文人雅士会聚之地,手工业一直处于全国的前沿,因此,苏作“官帽椅”时代气息纯正,做工用料讲究,是收藏的好题材。清代乾隆以后,新创制的各种注重陈设功能的扶手椅,虽然从尺寸和大体造型中能看出它们和“南官帽椅”之间的继承关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已经改变了明代那种浓浓的书卷气。民国以后仍能看见各类仿明式“官帽椅”的制作,只是造型和工艺显得粗糙和笨拙在整体气息和灰漆包浆上漏洞百出,与真正的明式“官帽椅”不可同日而语。
(消息来源:中华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