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木雕艺人对民间艺术的诠释
胡永信出身于木雕世家,受家庭的熏陶,从7岁那年开始学习木雕艺术,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他已成为一位匠心独运的民间艺人,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一带享有盛誉。其雕刻以各种模具见长,刀工细腻,凸凹有致,很受用户的喜爱。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手工雕刻的模具被先进的科技产品所取代,木雕行业日渐冷落,可胡永信置名利于不顾超然物外,仍尽情徜徉在木雕的世界里。
剃头的、磨刀的、算卦的、摇拨浪鼓的、练场子的……旧社会的“三十六行”江湖手艺发展到今天,有的销声匿迹,有的苟延残喘,有的重焕生机,有的改头换面,呈现出另一种形式。
可它们,都是民间最真实、最原生态的一种表现,都是民间最朴素的一种技艺并曾承载着许多人的生活与梦想。
本版将带着你的好奇与对那种技艺的感情走近它们,揭开它们的面纱,陆续推出“江湖三十六行”系列报道。
胡永信与木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痴心不已,在木雕世界尽情徜徉
今年54岁的胡永信家住虞城县李老家乡李老家村。他出生于一个木雕世家,祖辈四代做木雕。当年,虞城人一提起“胡家木雕铺”,无人不晓,因为他家做的活计地道精细,在当地,一些生意人用的月饼及糕点模具,都是出自“胡家木雕铺”。胡永信回忆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祖父在家具上面雕刻花鸟树木,件件作品精美绝伦、惟妙惟肖。胡永信没有当过木匠,可是,木匠活儿他一看就懂,不仅如此,车、钳、焊、刨,无所不通。尤其是在木雕方面,他更是有独特的天赋。7岁那年,胡永信看到一幅《清明上河图》,立即被长卷中各种各样、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木车、人物、牛马吸引住了。他看得入了迷,一闭上眼,每一部木车的工艺结构就变得很清晰,榫眼、燕尾榫、趴肩、咬壳……他非常激动,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创作欲望,要将它们复原!完成后的第一辆木车很是像模像样,看着自己的作品,胡永信高兴极了,接着他开始制作第二辆、第三辆……
伯父胡续轩看到侄子的作品后,连声赞叹:“这娃子将来在木雕界准会有出息!”此后,这位在当地享有“木雕大师”之称的老人,开始手把手地教侄子学习木雕。
为培养胡永信的忍耐力,伯父让他跟着拉大锯。那时候,锯木头没有电锯,都是手工活儿,两个人要用大半天的时间才能锯开一棵树桩,因为做模具用的都是梨木和柿木,这些坚硬的木料锯起来十分困难。但无论是在毒辣辣的日头下,还是在滴水成冰的严冬里,10多岁的胡永信一直坚持着。
由于伯父的雕艺精湛,从艺之初胡永信就受到了极严格的训练。伯父在木料上画出轮廓他照着做,从出粗坯到掏凿,从整体造型到细部纹饰,从面的构成到线的流动,他用心地边学边琢磨。眼看花了也不吭一声。工夫不负有心人。胡永信的技艺日有长进,一批栩栩如生的作品从他的刀笔下创造出来,这让他体验到一种无比的愉悦,进而促使他把对雕刻技艺的渴望演化成对艺术的追求。
中学毕业后,胡永信就“出师”了,所雕作品造型独特,纹饰流畅,雕制精细。后来,他跟着伯父开始了“眠床”镂花的生涯,不是“巡回”砀山,就是上曹县、下亳州。
命运弄人,他与木雕结下不解之缘
就在胡永信跟着伯父胡续轩在“卖艺”糊口的道路上奔波时,“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一天晚上,胡永信和伯父刚出工回家,就有几位干部找上门来,嚷叫着让胡续轩交出工具、模具等东西。由于胡续轩不交,这几位干部动了粗,将老人推倒在地,说胡续轩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铁杆分子,坚决要割掉这个资本主义的尾巴。年轻气盛的胡永信要上前理论,被伯父拦住。后来,这几位干部拿走了雕刻用的模具、工具,然后逼着胡续轩写下了“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保证书。当时,已70岁高龄的胡续轩仰天长叹:“民间雕刻,历朝历代生生息息,延续至今,难道到我这一辈就让民间艺术灭亡吗?”胡续轩坚信民间艺术会有大放光彩的那一天,他对胡永信说:“如果我活不到那一天,胡家木雕就全靠你发扬光大了!”这天,胡续轩对胡永信讲了一件让“胡家木雕铺”引以为荣的事。
那是1937年,商丘有一个姓刘的大户花了很多钱,想用上等的木材打造一个大型顶子床。开始,刘大户找到商丘的“张鲁班”,“张鲁班”也不含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做工精细的顶子床。可快完工时,“张鲁班”喝多了酒,在刨大梁时,4根明柱被截短了8寸,他想尽办法,也没有想出补救的法子。刘大户不甘心自己花费那么多的钱打造出的顶子床不能用,就四下张榜,寻访名师。当时,开封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木工师傅揭了榜,但那个师傅琢磨了好多天,也没想到办法。后来,有人举荐了李老家村“胡家木雕铺”的胡绪明(胡永信的爷爷)。当时,刘大户根本瞧不起胡绪明,认为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乡下人,有何能耐!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胡绪明很快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在4根明柱处,巧妙地安装上相对称的4只雕刻精巧的望天猴,恰似特意装饰的工艺品,既看不出短少的痕迹,又保证了顶子床的质量要求。顶子床完工时,刘大户对这一床上工艺赞不绝口,为此大摆筵席,答谢胡绪明。
胡永信听了这件事后很激动,“胡家木雕铺”的先人实在了不起,但眼下的世道,他根本不能传承“胡家木雕铺”的衣钵。19岁那年,胡永信穿上了军装到珠海服役。在当兵的7年时间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梦想。一有时间,他就找来木头与斧凿锯挫。部队领导发现他有这个手艺后,每当部队有活动,就让他专门从事木雕创作。
1980年,胡永信退伍返乡。当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席卷城乡,做生意的如雨后春笋,一些生意人到处寻找做模具的民间艺人。看到这个商机后,胡永信感觉重振“胡家木雕铺”的时间到了。不久,“正宗祖传胡永信模具大全”的牌子在李老家村挂了起来。
那些日子里,胡永信简直忙得不可开交,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一带的生意人慕名而来,生意火暴的时候,一套糖桌模具要等一两年才能做好。一些生意人为了早日拿到模具,想什么法子的都有,可胡永信没有分身之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胡永信不断地加快自己雕刻革新的步伐,他果敢地从熟稔的人工雕刻转向陌生的半机器化雕刻。他从头学起,依靠扎实的人工雕刻基本功,使半机器的雕刻更上一层楼。过去雕刻一套糖桌模具,需要半个月时间,现在两天就能完成。
淡泊名利,在木雕道路上执著前行
采访时,胡永信给记者留下了憨厚朴实的印象,他深邃的目光里透露出对民间木雕艺术的无限爱恋。职业习惯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他那双手因常年雕刻,已布满了老茧。
胡永信告诉记者,木雕是一种有灵性的工艺,不仅仅木料要好,人品也要好,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精品。自己喜欢木雕,喜欢自己创造木雕的价值,所以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谈起木雕艺术的基本功,他表现出一些担忧。胡永信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手工雕刻的模具被先进的科技产品所取代,木雕行业日渐冷落。人工雕刻的模具有它的长处,刀法清晰,模具耐用,如今找他做模具的仍大有人在。今年春节,商丘市广安食品厂的一位负责人找到他要定做100个糕点模具,要求一个星期内交货。胡永信一连干了3个通宵,按时将糕点模具做完。那位负责人看到这批精致的模具后,高兴地说:“老胡,你这个手艺不能丢啊,这是我们生意人的宝贝!”
对此,胡永信不无忧虑地说,他儿子胡耀辉今年已27岁,从10多岁时就学习雕刻,尤其雕刻手章更是一绝。无论多难雕刻的手章,在他手中10多分钟就能完成。可儿子认为雕刻太苦,又挣不到大钱,今年春节过后就去浙江义乌一家药厂打工了。
面对日渐冷淡的雕刻行业,胡永信认为,自己选择了雕刻这个事业,就会义无反顾地干下去,决不能让“胡家木雕铺”在他这一辈人中失传。(来源:京九晚报)
(编辑:漫漫)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