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澜/文
研究古家具文化,绝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古家具作为收藏新宠在中国还不超过十年的历史,许多问题值得大家认真研究探讨。
不少人认为黄花梨以鬼脸著称并以此作为鉴别黄花梨的重要依据,认为古人因为看重这一点而大量使用制作家具。非也!
黄花梨是我国海南特产,学名降香黄檀,明代之前是极其名贵的香料和降压药材(《本草纲目》有记载)。它也是所有硬木中伸缩率最小、最经久耐磨之木。古人看重的主要是这些特质,房间内有几件黄花梨家具,甚至不用焚香。明代中前期的黄花梨家具都是宫廷家具,证明黄花梨已被皇家征用,为朱明王室所独享。今人以鬼脸为美,古人则不以为然。过去大户人家做门板鬼脸节疤多的则弃之不用。宫廷家具多选用山阴千年大树,整板整料打造,极少有鬼脸,即是明证。鬼脸多而大者,古人称“花狸木”,即花梨木,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我们,黄花梨有红色素、金黄色素和黑色素,宫廷家具多为前二者,黑色条纹多者则为民间家具或清代家具,而花梨木色淡,使用几百年后区别更为显著,前者即使表面发黄,红色素还依然可见,而后者则发白,看不到红色素,前者依然有香味,后者则没有。
黄花梨也分三六九等。山北面生长缓慢,木纹细密坚重,色彩鲜艳红紫者为上,山南面的为中,山脚下平原上生长的为下。明代中早期宫廷家具多为山北面的上等几千年老树,明代后期的为中等树材,清代为下等树材,如今已近灭绝。故宫的清宫旧藏玫瑰椅也有发白的边材,即可证明明末清初材源已经很紧缺了。这也是清代宫廷家具大量使用紫檀木的真正原因,并非旗人喜好黑色。
黄花梨的心材发红、芳香,具有防虫防蛀功能,但心材很难成大材,碗口粗的黄花梨心材只有铅笔粗,做大件家具非几千年大树不可为。
明末清初的黄花梨紫檀是郑和下西洋回国压仓底的论断是没有道理的,郑和1405年下西洋,二百年后才造家具实在是牵强附会。这些家具的用材是明末开放海禁之后进口的才是历史的真相。
明代家具不论什么材质反面都旌漆灰,清代则没有。
黄花梨紫檀家具大多不上漆,但也有例外,故宫就有一张黄花梨方桌上过漆。上漆的比光素的使用寿命长100年以上(古代是没有透明漆的)。
再好的木材都有使用年限,黄花梨600年以上会出现开裂,而紫檀300年左右大都开裂。紫檀怕风怕水,而黄花梨可以用水洗,洗干净后再打蜡如新的一样。
明代家具以造型、线条、结构、曲线著长。三弯腿的造型对欧洲宫廷家具影响深远,在雕刻的精细度和打磨度上则不如清代乾隆家具。
明代家具比较粗放、随意,象大写意,清代家具比较精细、繁密,象工笔画。
明代紫檀家具较少,所以品相好的明代紫檀家具尤为珍贵。
明清古家具材质好、年代早又要品相好是最高追求,十分难得。
有人把紫檀分为牛毛纹、鸡血、金星紫檀,这是个大错误。这些只是紫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现象,并非是三种树种。假如你问这些紫檀产地何方?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得出。笔者对这些现象做了大量的调查对比和实验,证明它们都是同一树种,即檀香紫檀。
新紫檀是紫红色的,新做的家具就发黑绝非紫檀,紫檀家具起码100年以后表面氧化才发黑。有些黑中带黄色条纹的是典型的非洲卢氏黑黄檀,属酸枝木类。
关于包浆、皮壳。黄花梨紫檀是密度硬度都很大的红木,不经常触摸的地方是不易产生包浆的。包浆皮壳是人为产物,柞榛木几年就可产生包浆、皮壳,而有些黄花梨紫檀家具不触摸的话几百年也没有包浆。只会产生八字纹、牛毛纹等管孔收缩老化现象。不同木材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的变化是不尽相同的,熟练地掌握这些不同特征是准确鉴定家具年代的又一绝技。
明初宫廷家具除皇室专用纹饰之外,大都有道教纹饰,这和明朝信奉道教有关,更与张三丰辅佐建文帝有关。
(原载《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和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