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些古琴家,但他们大部分是属于演奏乐器的“家”……
袁荃猷奶奶曾经说过:古琴是“道”具,他不是取悦于人的、他是修人心性的、他是使抚琴者的行为合乎“礼”的规范的。
中国人的“礼”基本上是要敬畏祖宗、要尊承师道的。
乔珊就是这样的很中国的古琴家。
为了很中国的乔珊,君馨阁准备了108件很中国的坐具,包括6对紫檀明式圈椅、10对黄花梨官帽椅、12对清代红木太师椅、16对酸枝木托尼圈椅……
这些是为了筹备纪念管平湖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古琴雅集“松风”。
唐琴“清角”、宋琴“松风”、元琴“上清”、明琴“泠然、清琴“元白”与爱新觉罗启骧、王立平、姜嘉锵、阎崇年、贾英华、王家鹏、杜伟生等29位国学领域研究员,19位博士,158位琴友同为这次“松风集”的座上客……
10月底的一天,北京牛街住着的收藏家“马爷”跟我提起王迪先生的学生乔珊要回来办一些活动,是为了管平湖先生的120周年纪念……
我以为只是要办一次聚会什么的,比如请个二三十人罢了。“马爷”很认真的说乔珊要先看场地。君馨阁的中式生活馆一直是为爱新觉罗启骧先生和京城十大票友办堂会的,有京城独一无二的金丝楠木雕花戏台和几十件价值不菲的紫檀黄花梨家具,我没觉得办个古琴雅集有什么大不了的。
乔珊来了,看了君馨阁的友谊宾馆店,同行的“马爷”夫妇带了一张元代的古琴,乔珊在现场弹了半段儿“广陵散”,那曲子和二十多年前的袁荃猷奶奶一样一样的。
一天以后“马爷”夫妇做东,在新华社西门的小爆肚馆儿里,乔珊对我说她收集了从未面世的管先生的曲谱要出版一部管派琴谱,明年要办一场大的音乐专场,还要办一次关于管平湖先生的学术研讨会,而准备在君馨阁办的松风雅集仅仅是序幕……
君馨阁是承袭了京作宫廷木作技艺的,我想乔珊也许不仅仅是因为那些黄花梨椅子才选中了我们,我说“行吧!我们攒个集,凑上他唐宋元明清几床老琴……”我知道眼前的老前辈有这个能耐。
我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师兄,老袁(袁剑君)说这可是个事儿了,要办就得给办讲究了,咱们爷们儿可别让满天下的琴人笑话了!
严增志先生请了启骧老做主宾,启老说北京就从没听说过这样的雅集,真是百年难遇。启老说听王立平老师说过乔珊这小孩儿,是王迪学生,好像是北京当年唯一学古琴的大学生……
为了这松风集,马爷、高洪斌、吴振文、王东、吴跃华……这些个古琴收藏家都忙活起来了。
马爷和安珏一根一根的重新为备选的古琴上弦、乔珊一曲一曲的试弹。
选出这唐宋元明清五床老琴以后,众人又在君馨阁现场演练、定琴、配曲。
雅集,即是中国文人举办的派对,均是主人生活品味的体现。不同于西方派对的狂欢,雅集喜清雅,重意境,讲究合乎时令。
为了这松风集,稻香村的马姐烤了足足50斤正宗复古的宫廷糕点,何海霞的高足、72岁的高斌老爷子挑选了最好的武夷岩茶,而君馨阁几乎调动了所有的库存古董坐具。
为了那逝去的管平湖……
为了那还记得他的管派门人……
12月10日,那几床古琴往世的主人一定也在“松风集”的阑珊灯火之中,听那很中国的乔珊邂逅这传世清音……
松风远去,曲终人散。很中国的君馨阁又回复了“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平凡日子,启骧老与京城十大票友依然怡情自乐。
不知多少年之后,是否有人会想起这松风集上悠远的韵律和王立平先生倾情的寄语。
那古琴“清角”、“松风”、“上清”、“泠然、“元白”和君馨阁的老家具们一定会记得,他们是有生命的,他们一定在等下一次、也许是一千年以后的因缘……(盛澜/文_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