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盛/文 摄影
(本网原创文章)
“紫禁城的太和殿位于‘土’字型须弥座南部,玉阶三层,南向,五出陛。太和殿须弥座共三层,又称三台。须弥座四周护以汉白玉栏板。”这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对故宫太和殿的描写,文中一再提到“须弥座”,对于它,大多数人可能都了解不深,那我们就聊聊须弥座吧!
须弥座是一种石制的座,可以单独地放在殿堂前的院子里,用来置放花盆和盆景之类的摆设。在北京紫禁城内廷的一些寝宫中和北京颐和园的殿堂庭院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基座,它们也是一种小品建筑。但是须弥座不仅是石座的一种常见形式,还广泛地用来作为建筑、牌坊、影壁、华表和石狮子、香炉、日晷等大小建筑的基座。
须弥座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宽,中间窄,即所谓束腰。须弥座周围通常用仰莲或伏莲装饰。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北魏云冈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莲瓣之类的装饰是须弥座的特色之一,它一般用在上下枭混的部分。枭是指凹进的圆弧,混是凸起的圆弧,在基座上下的两层之间往往多用这种枭混相连的曲面构件相连接,这样可以使上下两层连接得比较自然。莲既成了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它的形象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营造法式》的“殿阶基”部分说到在基座的束腰上有壸门。在须弥座比较高的束腰部分多有这种装饰,它的形式是凹入束腰壁体的小龛。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四个角上往往都有特殊的装饰。在多数清代须弥座上,四个角采用小花柱式的石雕,它们的形式是上下用串珠,中间有突出的腰部组成为短柱。在早期的佛座上,有用带节的束柱作角柱的。
再聊聊须弥座莲瓣装饰的雕刻手法,大部分须弥座的边饰用的是压地隐起的雕法,也就是浅浮雕的方法,花饰在枋子上露出浅浅的纹样,远望则融合在须弥座的整体形象中,近观感到很细致。但也有采用“剔地起突”的雕法,也就是高浮雕,卷草纹中的花卉甚至连枝叶都很突出,高出地面许多,能产生很强的阴影。这种边饰远看就很醒目,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使须弥座显得十分华丽,但往往破坏了基座的整体形象,失去了须弥座的敦实厚重之感。
无论佛塔、佛庙的基座,还是影壁、华表和石狮子、香炉、日晷须弥座……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木木)
本网站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