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青铜剑、毛猴儿、脸谱、古琴、空竹……中国的历史太过久远,帙卷浩繁,我们很难考证,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处,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种需要,那就是服务于日常生活和群体生活的社会劳动——民俗。它像一种粘合剂,使民族精神得以永久延续。民俗文化,成为了本族人行为、心理和语言上的基本力量。
它从老旧的年代走来,虽一路步履蹒跚,却似乎已经成为了连结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有太多劳动人民半生辗转,风尘苦旅,造就了这般富庶的民间文化,它生于民间、育于民间、传于民间,代表着最真实最生动的中国面孔。曾经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巧手用件件工艺品为人们讲述了发生在市井里的故事,它悉心地观照着生命的每个层面,力图展现隐藏在人民心底的真实企盼。然而,几经科技革新的冲击,民俗文化的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它变得飘渺起来,像是一首首源自远古的歌谣,如寓言般神秘,如梦境般抽象,咿咿呀呀,模糊难辨。随之破败的,还有手艺人,甚至技艺。可以说,民俗文化的日渐黯然大有改变我国传统文明结构的危险。十年之后,百年之后,我们的文明终将指向何方?是否有一日,翘首回望,即使望眼欲穿,竟也没有方向?想来可怕。
对业已逝去或即将失去的文明的担忧深深困扰着元亨利的当家人杨波,他叹惋的不止是某一种工艺悄然退出历史,而是中国整个民俗文化被埋进废墟,甚至低进尘埃。他能做的,只有尽其所能的挽留。前不久,就在元亨利文化艺术示范馆,杨波以红木家具为底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手艺人们一起,找寻真正的民族文化。杨波告诉他们,他对传统技艺有着独特的情结,这些“小玩意儿”里有他童年的回忆、儿时的梦想、稚嫩的期许、祖辈的过往……可他们长长的叹息声却泄露了诀别的心境。民间手艺本就无典可依,技艺的传承靠的只是口耳相传,如今,口依然可授,难过的是无耳倾听。后继无人,成了老手艺人心底最深重的伤疤。
沉痛的民族文化之殇同样深深地刺痛了杨波,他的元亨利作为红木家具领航企业,又何尝不知精湛技艺对一个行业的重要性?亦如雕刻工艺之于红木文化。虽然元亨利有着全国最出色的雕刻师,可当他们老去,愿意接替他们执起刻刀的,又有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真需要太多的关注与鼓励。这也是杨波要将这么多民俗手工艺品摆进元亨利艺术馆的根本原因。
走进民俗馆,你会缄默,震撼,甚至感伤。深红色的木影稳稳地托住阳光,斜斜地洒下一室温暖。敦厚的木案承载岁月的重量,似乎在纹腠间都记满了往事。妆点它的是一个个刻录老北京旧俗的毛猴儿、一张张色彩交叠的脸谱……木隔分断开不同的空间,切割历史,呈现出全然不同的侧面。简洁流畅的明式圈椅勾勒出清朗的文士风骨,没有繁复纹饰的累赘,一张方几,上置泛着清音的古琴,透着典雅,带些浪漫,却无关风月。盈寸后的花案上,是一柄削铁如泥的青铜古剑,不知为何,总能让人想起一身傲骨的白衣侠士,游走于那一段剑胆琴心的江湖岁月里。正义,似乎也只能被这样一张花案托起。
当被遗忘多时的技艺重新燃起人们的关注时,它或许将迎来春的脚步,或许已化作历史烟尘。在元亨利艺术馆里,木雕技艺,家具工艺,民俗手艺,皆以全新的生命状态走入一段春的旅程。这段旅程里,蒲公英随风播撒下虔诚的愿望……( 朱方刚 摄影 )
相关阅读:新浪红木频道
[ 网站编辑:李玉华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