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家具生产基地,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榜头镇也是一座拥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古镇。今天我们就带您到榜头镇去转转。
榜头镇有一条古街,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清代以前“榜头”原名“坂头”,清中后期始有榜头市和榜头街的叫法。榜头宋代属修德乡易乐里,明代属下区折桂里,弘治《兴化府志》卷十的“折桂里”条中已有“坂头”地名出现,那时仅为村庄的圩集。榜头街形成于清初,当时仍称“坂头市”,街市兴盛不及附近的“坝下街市”。清末民国初,坂头市更名为榜头街,有横街,最繁荣的应是“观音妈亭”街段。1923年,横街也已有店铺30多间,这年,又建顶街、下街,多为土木结构的二层店房,并且迄此所有街路均是卵石街路。到1949年统计榜头街长约512米,宽7米,店房250间。1982年,榜头街路面多铺为石板路面。十多年来,又从榜头街的前洋店至仙水桥和从榜头街往坝下,南溪方向拓建新街,一般店房多为地方民居风格的2~4层的砖混结构,前后两坡段的瓦房建筑,建筑风格与老街相为呼应。今榜头街总长约7512米,店铺1054间,而古街成为全街路的核心和传统街路的历史坐标。
古街两房的建筑大抵有三种类型。其一,主导古街两房的主要建筑是两层的多间并连和骑楼通道的土木结构建筑,几十座两层同墙共壁并连,随街道走向而走向,房子下层前为店面,上层前面部分建筑出挑两米多,下面以落地柱支撑,店面和落地柱之间即是骑楼通道。楼上层临街部分或是木构扶栏的走廊,或构筑和靠背栏杆连在一起的槛窗,即俗称的“美人靠”。骑楼上层的走廊和美人靠是夏日晚上住户欣赏街景和纳凉的绝佳处。骑楼下面的通道既是店面的延伸,又是街上行人遮阳避雨的地方,这一公共场所把店家和顾客行人有机地连在一起。骑楼通道式建筑也见于本市涵江古镇河流两岸的水市上,和出现在市区古街县巷中,是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期间的南方特色建筑。其二,古街的第二类建筑是清代初期“坂头市”刚形成时构筑的单层木构建筑,只有几十座的单层木构房子是典型传统民居的穿斗式结构建筑,前为店面,后为起居室,店面的门俗称排门,启闭排门是用上或下排门板完成的。其三,古街的第三类建筑为数不多,即是“坂头市”形成前的圩集时期的建筑,多为明代以前建筑。一般是悬山顶、二进厅、面阔五间的穿斗式建筑,个别宋元时期的祠堂今已改为奉祀观音或妈祖的场所。这些少量的宋元明建筑,告诉人们榜头的悠久的信息。
榜头古街的发展变化是与这里的水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相关的。古街周近有仙水溪和木兰溪及其支流环绕而过。清代,坂头市东南的坝下街市比坂头市繁荣,因这里紧邻木兰溪,有土掘口航运栈的优越条件,商贸货物从土掘口航运栈进出,集散于坝下街市,同时经短途陆路后也集散于坂头市。坂头市北向的下亭自然村有仙水溪支流的渡口,许多支流也多少有停靠溪船的渡口,均是山货或境外货物集散坂头市的中转地。清乾隆三年(1738)从仙游县城砌筑的古大道斜贯榜头中部平原,有支路直抵坂头街市。清末民国初,坂头市已改作榜头街,榜头街渐趋繁荣。1923年,仙游县城至榜头街公路开建,这以后榜头街的繁荣大大超过坝下街。
清初,坂头市只有30多间店面,经营延续至清末,市面上经营的大多是山村的粮豆、蔬菜、禽蛋、肉类、水果等时鲜商品和竹木家用产品。清末至民国初,榜头街名出现的同时,榜头街商贸亦空前繁荣,不但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有不少供自境外的商品,并且还出现了批发或收购的各种商行,如粮豆、食油、烟草、茶叶、豆饼、化肥、中药、蔗糖、干果、纱布等行业,还出现了如“阜通”票局这样的金融行业。一时间,榜头古街成为人家稠密、商贾辐辏、物货充斥的闹市。
1949年后,榜头街的许多行业纳入国营企业,或接受工商业改造,形成国营、公私合营和合作三种商业经营方式,1978年改革开放后,发展商品经济使榜头街集市贸易量与日俱增,榜头街商贸仍然欣欣向荣。可贵的是,古街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依然旧观,让人清晰可见旧日的街市风光。
如今,榜头镇的古典家具制作特别是木雕工艺已经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闻名。不少厂家和收藏家都慕名而来,榜头镇已经成为仙游木雕家具工艺千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