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腾工艺厂人物专访
2004/11/5 11:14:00 来源: 作者:
源自仙游 龙腾京华
本网记者 文
秋风乍起,华灯初上。
我到龙腾工艺厂采访林元仁经理,进得门来,见一工人正在整修家具,我在一旁看着他干活,心想:手艺不错。等他停下手,“师傅,请问你们林总在吗?”我问。“您是哪个?”他亮亮的眼睛看着我。“我是《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社的记者。”“你好!你好!我是林元仁。”
林总放下木工家伙,邀我进了他的“办公室”。——堆着家具部件的车间一角。
就这样开始了我对林总的采访。
三百年前,福建仙游这个以木雕闻名海内外的地方,一位老工匠风尘朴朴地回家了,他刚刚完成了湄州妈祖庙的木雕工程,从湄州岛归来。这个人就是林原仁的太祖。从那时到林原仁这辈,林氏家族的木雕已经是第五代了。
林氏家族的木雕技艺在当时的声誉很高,仙游许多有著名庙宇的建筑木雕都出自林家之手。改变开放后,台湾的斗六南圣宫、妈祖庙、桃园的福海宫等建筑上的木雕装饰工程也慕名邀请林家的木雕高手设计制做。
“到了我这一代,感到压力不小,”林总说,“家族的技艺绝活不能丢,家族的荣誉传统更得光大。”
“一般都说做生意较为艰难,我们龙腾的生意倒一直很顺。原因有两个,一个靠诚信,二是老祖宗的训导‘木头不敢假,工艺要实在’。就是靠这两条,龙腾的客户大部分是回头客和客户介绍客户。”
林总拿出一张全国地图。“龙腾工艺厂,就建在福建仙游县榜头镇”,他指着地图说:“我们工厂不建在大城市或者街面上,而是在偏僻的乡下,生意依然不错。这个信誉是很重要的!”
是啊,林总的一番话,的确有道理。可还有另外的许多事情,是记者了解到的:
林家祖传木雕手艺虽然精湛,然而艺人的生活并不富足,林总的父亲过早地离世了,林总十八岁高中毕业就缀学跟着大哥学木雕,三年出师后,打了几年零工。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家乡开了一家木雕工厂,那年林总25岁。
在林总的厂里,要想找到老板不太容易,他总在车间里紧盯生产的每个环节,手把手地指导工人干活,许多次,到车间找他的客户,在干活的人群里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只有喊“林元仁”,才能找到他。
今天三十九岁的林总,对传统家具的尺度烂熟于心,进厂的木料,经他一看,基本上就知道能出多少活,龙腾的家具价格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是与林总精打细算科学合理用料分不开的。
现在林总把他的龙腾带到了北京,不像别的红木厂家在京建厂,龙腾只是在北京设点接单销售,生产还是在福建。林总对此的解释是,我不是在北京租不起店面,也不是没那笔钱,而是要把租店面的钱节省下来,再让利给客户不是更好吗?还可以向北京的同行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在材料仓库,一堆堆材料码的整整齐齐,林总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紫檀、老红木……听得记者云里雾里的。不禁问:“有些材料我看着颜色一样,产地不同,同样是海南黄花梨,在有些比较暗的地方能否可以互相代替?”“不行”,林总说,“古典家具讲究做工、用料,一定要满彻才有价值。我和客人订的合同‘很硬’,假一罚十。木头也经过特别处理,不然一到北京就全部变形,可就惨了,整天可能只能忙着退货,保修。我的产品到目前在北京还没有被客户投诉过。”
在记者采访林总的过程中,他的朋友、客户络绎不绝,都跟林总很熟。
结束采访时,我问林总:“都是您的朋友吗?”他一笑,亮亮的眼睛里闪出一丝狡黠,“您看呢?”我说:“看不出。”林总颇为得意地一挥手,“全是我的客户朋友!有多少?这么跟您说吧!我每月要用五斤茶叶,每天要三桶饮用水。
客户成了朋友,朋友介绍客户,就这样业内信息,源源不断,客户需求滚滚而来。
告别林总,走在流光溢彩的街上,夜色中隐隐飘过熟悉的歌声:“朋友多了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