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以创新得传承
——王秀林谈传统家具传承之路
王秀林手拿刻有“秀林监制”的印章,据了解,每一件经过他监制制作的家具上都会刻上印章,以便识别。
随着“嘭”的一声轻响,王秀林用手拉开一个内部做有榫卯的长木条,然后又轻轻装了回去。他解释说,这是他布置给徒弟们的课余作业,一个有几分难度的榫卯做法,结果只有少数几个徒弟按要求做出了样子。
到目前,他共收徒16人。就在与他共处的一个下午,他接过的六个电话中,有三个就是想应聘秀林工作室的木工。通过对几个关键问题的沟通后,挂到电话的王秀林并未显出惊喜。他说自己招工的条件比较高,而现在真正高水平的木工真不多见。
在他眼里,“高水平”不单指技艺与悟性,更重要的是对木工技艺真正的热爱与耐心。“因为‘做工代表人格’,有一颗怎样的心,就全展现在做出来的家具上了。”
随着红木家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木工的需求也空前高涨,过去两年中,工价的几度上涨现象就是最好说明。而在繁荣背后,木工需求量与木工从业人员素质所产生的矛盾,极大冲击了传统木工技艺的传承。正如所有的传统技艺一样,木工技艺是通过老手艺人几十年口传身授的保守方法传承下来的。“重实践、轻理论”是它最大的特点。而在强大的市场效益之下,木工技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传承环境。论速度,它比不上机械;论效益,它又成本过高。如此现实之下,传统木工技艺传承将何去何从?传统技艺传承潜在的断层,将对整个行业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本刊就此专访了古典家具传统工艺大师王秀林先生。
本刊:木工行当里,有句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此,您怎么看?传统技艺失去原有的传承环境,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
王秀林:“口传身授”一直就是木工行当传承下来的主要途径,属于活体传承。因为工匠的工艺功夫是多年练就的,是几十年摸索与实践中验证才能得到的。一句关于技艺的话只要点到门,徒弟自然就能明白。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事实上,这种利害关系也深刻影响了木工技艺传承的质量与内容。正因为技艺是吃饭的本领,所以学的人才会耐下心来用一辈子的实践去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实现了传承。但现在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首先,机械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机械的应运打破了木工传统的学习方法,使他要学习的东西无法完成一个连贯的系统。这一方面影响了传统技艺传承在内容上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减弱了当前木工在技艺上的素养。其次,市场的强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的急功近利,使生产者—从业人员—消费者三者之间产生了一种不良的需求关系。消费市场中,一些只看重材质的炫富消费心理直接影响到家具制作商的制作态度与定位,而这种定位又直接映射在从业人员身上。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真正优质的木工技艺也就自然处在了一个被忽略的处境。
本刊:您刚才提到了机械对传统木工技艺的冲击,但红木家具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机械的使用或许就是时代的需求。问题在于,如何在现代机械与传统技艺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整个行业发展更健康呢?
王秀林:机械的使用的确是时代与产业发展的必然,正确使用机械,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把活做好就是很考验人的事情。比如雕水,机器就不能都雕出水的那种起伏感和运动感,它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说,在一些时候,机器能够带来的表达空间是有限的,而传统技艺的表达空间则要相对灵活得多。但这也不是说不能用机器进行雕刻,如果使用机器的人本身就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就懂雕刻技艺。这样,在关键的时刻,他就能够有识别判断美丑对错的能力,那即便使用机器,效果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本刊:针对传统木工技艺与当代红木家具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优质木工技艺的传承?
王秀林:通过几十年的木工学习探索经历,我总结出来了一个16字方针,即“尊重木性、顺应木性、引导木性、约束木性”。只要是有利于这16字的技艺都应该是被传承下来的,而我所说的16字方针是建立在木材烘干基础之上的。尊重木性是指尊重木材本来的颜色以及纹理方向;顺应木性指在工艺和选材上根据木材纹理与特性做到量体裁衣;引导木性指通过工艺对木材的木性进行转移,进而为我所用;约束木性则是防患于未然,通过特殊的榫卯结构的应运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这些工艺都是能够为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面效果的,所以是应该被传承下去的。
本刊:面对传统木工技艺的传承,我们不得不去直面当前的传承环境。从企业的角度讲,盈利是第一职责,这是很难改变的。那么,在这种局面下,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尽力实现传承?
王秀林:从事红木家具传统工艺制作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需要强大的决心和毅力,许多年轻人害怕吃苦,考虑到普通匠人的微薄收入,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也不愿传承这门技艺。这是一直以来传承困难的内部原因。但随着近几年来红木家具行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手艺人的需求与尊重也有了提升,这是个好机遇。说明行业还是在发展,在这样一个阶段,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就我所知的,行业内也有一些企业家在自觉地做一些类似的事情,这是个好事情。此外,还要通过创新的理念做强传统工艺,继而实现传承的目的。通过新工艺、新材料的创制,开发出一批新工艺产品,从而打破现在的一些“市场瓶颈”,从利益作为突破口,相继挖掘和恢复了一批红木家具传统工艺,也是适合行业目前现状的一种方式。我始终认为,像红木家具制作这样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形势下,红木家具传统手工艺要想走出低谷,实现传承。必须植入现代元素,在继承中创新发展。(载于《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2012年第三期,作者:赵玉娥,摄影:刘会昌)
[ 网站编辑:李世兰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