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博物馆
近代历史上,中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热潮并没有波及北京。然而100年后的今天,北京却成为中国私人博物馆最活跃的舞台。
来自北京市文物局的数据,自1996年以来,北京批准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已经有20多家。这些依靠个人兴趣与民间资本组建起来的博物馆,凭借着各自鲜活的创意吸引了大众目光。前不久,中国首个以科举匾额为主题的私人博物馆在京郊开馆,这个3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收藏了历代与科举制度有关的石匾与木匾500多方。馆长表示,希望通过将这些私人藏品公之于众,激发起民众对国学的兴趣。
北京的私人博物馆种类繁多,各领风骚。2007年5月开业的胡同张民俗博物馆,记录了创始人浓厚的京味文化情结;已有10年历史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将收藏中的一个冷门项目做到了世界之最;落户北京通州的皮影戏博物馆把馆主40多年的皮影戏生涯浓缩成一部文化史;而不到400平方米的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用“不值钱”的碎瓷拼接出一部中国瓷器文化史……
“文化需求旺盛,博物馆资源丰富,以及示范全国的影响力使北京具有发展私人博物馆的诸多优势。”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说。
其实,中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浪潮并不是从北京开始的。据介绍,私人博物馆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上世纪初,借开埠之风,首批私人博物馆在上海、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纷纷诞生,后因为战乱而停滞。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文化事业的繁荣,私人博物馆再次兴起,这一次北京占得了先机。
收藏家路东之认为:“政府给予合法地位,大大推进了私人博物馆的发展,这是大量私人博物馆在北京落户并壮大的重要原因。”路东之1996年创办的古陶文明博物馆,是北京市首批注册的私人博物馆之一。
文物收藏与流通市场的繁荣是北京私人博物馆飞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2006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达到155亿元人民币,其中80亿元是在北京形成的。
市场的蓬勃兴起,重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标准和对历史记忆的珍惜,这些社会需求为私人收藏支起了广阔舞台,也培养出一批民间收藏大家。
最早登上中国女富豪排行榜的陈丽华,1999年斥巨资建造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早已名声在外。据了解,目前紫檀博物馆每年的门票收入只有一万多元,其他的运营费用全部来自陈丽华个人收入。按照公布的数字,陈丽华所拥有的房地产公司的资产已达数10亿元人民币,但有人说,紫檀博物馆才是她最大的财富。
收藏家马未都于1996年创建了以展出中国古代瓷器和家具为主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这个从最初依靠马未都个人藏品发展起来的私人博物馆,如今规模已经扩大了10倍,展馆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其管理模式已经发展成为理事会制度。随着社会知名度的扩大,观复先后在杭州和厦门开设了分馆。马未都说,一个不好的时代,使我得以用微薄的工薪,购进了不少精美的藏品;而一个好的时代,又给予我机会向世人展示它们。
(编辑:申水)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