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踏入艺术宝库
认识吴冠中,从吃闭门羹开始。
1993年,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梅阡到大连,我去拜访他。老先生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话剧演得好,书画也了得,我去,是为向他讨教书画的学问。
那时,论艺术收藏我是个“棒槌”。1992年我才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之前就是一个经销家具等生意的商人,何为艺术我懂得不多,买东西都听人家的,结果老是上当,去拍卖场拍来的第一幅艺术品就是假的,几十万元一下子就没了。所以那时急于学习书画知识,如饥似渴。
与梅先生交谈,他看出了我的问题,就说:“我有个建议,不知你是否愿意?如今很多老画家年岁大了,他们是国家的艺术瑰宝,可惜过去没人重视他们,现在也不见有谁在整理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理念。你小郭热爱艺术,这么好学,做生意也赚了些钱,能否拿出一部分钱来投资拍摄一部专拍画家的大型纪录片,把古原、吴冠中、吴作人、李可染、董寿平、黄胄、何海霞等老画家们,趁他们健在,把他们每人一集或数集拍摄下来,为国家建起一套纪录中国艺术发展的音像资料库。搞好了,你不会赔钱,而且还是一个向他们直接请教和学习的好机会。”
于是我投资百余万,组建摄制组,请央视名主持,采访、拍摄全国80岁上下、成就斐然的书画大家,纪录片的名字就叫《八十瑰宝》。
拍摄《八十瑰宝》,几十位老画家一听都很支持,跟我们合作得很好。唯独俩人谢绝,一位是吴冠中,另一位叫石齐。吴老先生就说他岁数大了,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创作上,不想再做其他的事情。电话里他几次谢绝,怎么商量都不成,连人都不见。开始我以为他是谦虚,后来知道这是他的性格,创作之外的东西,名誉、官位、金钱,他全没兴趣。再后来,我才知道老先生说的就是大实话,八十了,他仍然坚持创作,视创作为人生最大的使命。
吴老不入《八十瑰宝》,是这部片子的一大遗憾。但说实话,他拒绝了我,反倒赢得了我对他的敬佩,激起我对其人其画的兴趣。拍摄过程中,我果然学到很多东西,不说那些大家如何亲自启发指导你,好东西、真东西你看多了,你鉴赏艺术的眼光、视角自然也就发生变化,回头再看你过去曾经喜欢过的一些东西,发现是那么苍白、俗气。也就从那时起,吴冠中的作品,尽管当时人们对其绘画艺术还有些争议,但却越来越引起我的注意,无论在哪,他的画作,都能让我驻足,其画中丰富的艺术语言,意境深远的画意,总能激起我强烈的艺术感受。于是,我就开始收藏“吴冠中”,几乎是见画就买。记得很清楚,那时北京荣宝斋老经理米景阳是我进入收藏界的第一位老师,当初我藏“吴冠中”,他曾极力反对,直至十年后,他才开始赞赏我的眼光。
人生最难得的师长
真正认识吴冠中,是6年后1999年。
那年大连市政府有事请吴冠中到大连。吴冠中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大连市政协主席林庆民出面接待他。之前林庆民打招呼给我,说你跟老画家们熟,到时你参加一下。我一听非常高兴,那时吴冠中的画作我已收藏了二十多幅,我相信自己收到的都是真品,但让作家本人给看上一眼岂不是更为踏实?而最重要的,是借机结识这位难得一见的书画大师,方便日后继续向他请教和学习。
会见时,林庆民跟吴冠中说:“我们这有个搞收藏的,叫郭庆祥,收藏不少您的作品。”
吴冠中说:“我听说过这人,但是不是我的画?我不知道。如今仿品太多,我的作品本来就少,散在外面的,除被专业部门馆藏外,几乎都在海外呢。”言外之意是,他的作品、而且是很多的作品,不可能会在大连郭庆祥手里。
接到电话后,我带着三幅画兴冲冲赶到吴冠中下榻的酒店。双方一见,不说客套话,就看画,一看老先生就愣住了。
《泼墨漓江》,老先生一见,激动的神情溢于言表,端详良久,方说这是他唯一的一张“泼墨”,是他走遍漓江后,艺术创作上最大胆的一次探索,上面的两句诗也是他自己创作的。
第二幅画《香山春雪》,老先生边看边说:“这是我送给美国朋友的一幅画作,此君酷爱中国书画艺术,怎会把画卖掉呢?别再有了什么难处?”
第三幅画《竹舍》,老先生看后想起很多往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荣宝斋去日本办画展时,从他那里拿走了这幅画,不想却给弄丢了,后来据说是被一个裱画的师傅给偷走的……
三幅画老先生看得别提多仔细,那感情,像是抚摸自己久别重逢的3个孩子。我奇怪地问他,您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您那么多的作品,每幅都能记得这样清吗?
他说:“我的每一幅画,都像我的亲骨肉一样,都是十月怀胎,都是养育出来,全都饱含着我的真情实感和心血,我怎会不记得呢?”
一句话,把我感动得要命。怎样的作品,才算是真正的艺术?怎样的画家,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家?这下我明白了,艺术是十月怀胎酝酿出来的,是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她是画家真情实感的再现,而绝非快餐式的速成和毫无新意的复制。我曾买过一位知名画家的作品,两百张画,定金一交,首批一百张没过多久就给送来了,打开一看,内容严重雷同,除人物的姿态和位置略有变化外,几乎就是复制。心想他怎么画得这么快?就到他北京的画室去探营。一看,好嘛,他把一张张画纸挂满一墙,大笔刷刷刷,画脑袋,七,八张画纸上全画脑袋;画身子,所有画面上又都全画身子……整个一个流水作业啊!我想这样的画家,他散出去的作品回来后,肯定说不出它的底细来。两厢一比,显出吴冠中创作精神之伟大。
后来,我把我收藏的二十多幅“吴冠中”,统统拿到北京给他老先生看,他惊讶我收藏的居然全都是真品,要知道那时社会上仿他的伪作已是很多了。因此他赞赏我的眼力,同时也知道了我对他的艺术以及他本人研究得挺深。或许是觉得我能读懂他的艺术,于是他就交下了我这个朋友,那年我37岁,他80高龄,真正的忘年交。
收藏“吴冠中”的收获
收藏“吴冠中”,收获有两个,一是得到他珍贵的艺术瑰宝;二是学到他伟大的人格。后者,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接触吴冠中,很多事情让我感动。譬如,每当我在社会上发现、并要收藏他的哪幅作品时,都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如今某些艺术家,牛着呢,作品早已满天飞,还说张张是佳作,幅幅是精品。吴冠中不,他的作品,被人高价放在拍卖场上,我去竞买,是在抬高他的身价,可他有时却不同意我买,他就直接跟我说:“那幅画不值得你收藏,你不要为它花掉那么多的钱。”后来才知道,老人家创作上精益求精,做人更是严于律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远没现在方便,朋友、邻居们经常帮他干活儿,买煤买菜扛送煤气罐什么的,他就拿画谢人家,他画这类的画时,画得比较随意。后来,这类的画作竟成他一种心病,他后悔当初的随意,就想收回这类的画。怎么收呢?他或是画张好的去和人家换;或是给人家一点钱,把老画买回来。而一旦收回这种画,他就把它撕掉,他说他并不是想要维护自己的什么名声,而是要为后人负责,要把真正的艺术留给后人。所以,他有时就建议我不要买他的某些画,胸怀坦荡得犹如海洋。“回收”自己的作品,试问有几个画家能做到?
再就是,从吴冠中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老先生从不像某些所谓大师那样,追求名车豪宅,他物欲极低,包括衣食都很简便,吃饭就是稀饭、咸菜或面条。他毕生的精力全都投在了创作上,直至去年年初他去世(病逝于2010年6月25日)前我去看望他时,他仍在坚持创作,是时他已91岁。他老伴讲给我一件事:创作丈二的《高梁》时,吴冠中清晨6点钟进去,没喝一口水,不吃一点东西,一干就是8个小时。老伴儿深知他创作时不许有人打搅,还是忍不住端进画室一杯水,递到他跟前。岂料他看都不看,“啪”一个反掌将水打得洒在地上,表情还很愤怒,把他老伴儿气得可以。事后,等他把画画完,走出画室第一件事,就是向他老伴儿郑重道歉,说:“对不起,刚才我太投入了,你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研究吴冠中,我知道了真正的艺术品,它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它必须是浸透了一个艺术家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饱含着画家最真实的情感。像某些画家,成天就想着怎么出名、怎么赚钱或是怎么当官?他名头再大,我劝你也不要去买他的画,因为他的心思没在画上,他卖给你的是技巧,绘画的技巧,而不是艺术的创造。
“吴冠中”净化了我的心灵
结识吴冠中后,更加坚定了我收藏“吴冠中”的决心。拍卖场上凡有“吴冠中”出现,我重金抢购,势在必得。
2004年,出自对吴老先生的崇敬,我要给他办画展,而且要办到欧洲去。当时有人尽弄一些很丑的东西——把中国人画得像傻子一样的画作拿到国外去现眼,我非常气愤,非常反感,中国人是那样吗?就知道咧着嘴哈哈地傻笑?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就是这德性!我要让世界欣赏到中国当代最美、最阳光、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品。
经我动员,吴先生同意了我做这件事,但说,那就要把它办好,展出去的必须都是精品。我觉得我藏的“吴冠中”都是精品,但他不干,还建议我去借展几幅他认为不错的“吴冠中”。他的画在哪?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美国等,基本上他都知道,他打电话跟人家联系,然后由我去借。而这一借,就借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为什么?那些画太美了,我一见就舍不得撒手。
一幅丈二对开的《竹林》,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新加坡一位商人收藏家买走。一见那画,我非常激动,真正的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对方不愿借给我,怕丢,怕毁,顾虑一大堆。我说干脆您就卖给我吧,价钱由你出。不想人家不差钱,舍不得出手,第一次就没谈成。谈不成不行,事后我一趟趟地飞往新加坡,找他吃饭,聊天,交朋友,直至第四次,他才同意把那《竹林》转让给我。
《竹林》回家后,先去拜见她的父母吴冠中。老先生一见是那么激动,我想请他题个字,久别重逢嘛,写下心灵的感受。老先生说:“唉,一个字也不能写,岂可画蛇添足?坏了画面的美。”
另一幅《玉龙山下丽江城》,在美国的一位朋友手里。我按线索追到洛杉矶,对方说画已转给加拿大温哥华一位藏家。我马上飞到温哥华,得知对方半月前去了香港。最后我追回到香港,反复动员、央求人家,才让人家让出了这幅画。
诸如这样的事例多着呢,几乎每件藏品背后,都藏有一个曲折的故事。2004年6月,吴冠中画展首先展在法国巴黎,70幅画作,全是“吴冠中”的精品、我的藏品。画展非常成功,展厅天天挤满观众。
收藏“吴冠中”,教我学会很多东西。比如就说收藏,如今大江南北收藏热得邪乎,各界人士、各路人马一拥而上,疯狂而又盲目地抢购某些所谓名师大家的作品,结果买到手里的尽是一些粗俗之作,而非艺术的精品。
在此我讲我和吴老先生的故事,不为吹嘘我和吴老的关系,而是想告诫涉足收藏的朋友,收藏前你一定要先学习,先研究,把书画艺术的内涵弄懂了,把书画圈儿里的事情弄清了,看清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哪是真正的艺术品?然后你再去收藏。艺术家中有好坏,假若一个艺术家心路不正,心思没在创作上,他也出不来好的艺术品,不值得我们去收藏。
此外我还想再说一句是,此生我收藏了“吴冠中”,而“吴冠中”也在改变着我,他净化我的心灵,修正了我的人生。
■ 时 间:9月20日 ■ 地 点:北京万达酒店 ■ 讲述者:郭庆祥
一个聪明透顶的收藏家
放眼社会,如今“收藏家”也多得可以论把抓。
好多企业家就因有钱,拍场上一坐就成了“收藏家”。可惜他们收来收去,到了还是“睁眼儿瞎”,让人骗得一塌糊涂,还在帮着人家数钱。
然而郭庆祥却是非常独特的一个,1992年以前他还是大连经销家具的一位商人,1994年以前他还是收藏圈儿里的一个“棒槌”,但他很快就成了精通书画艺术品收藏的一位大行家,拍卖场上叱咤风云,文艺批评唇枪舌剑,堪称是艺术品收藏的一位“老大”。他的变化为何这么大?就因他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聪明透顶的路子,他给全国一流的书画大师们拍摄大型纪录片《八十瑰宝》,拍摄过程中他拜数十位大师为师,勤学苦问,大师们的学问从头到脚地滋润了他;他和吴冠中交朋友,吴冠中帮他收藏“吴冠中”,使他迅速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鉴赏家。
采访郭庆祥,是在北京万达酒店大堂中。记者和他不认识,时间、地点由他定,说好俩人那天各自从大连、天津奔北京。
那天记者先到,坐等在酒店大堂咖啡座里。斜对面三男一女,正在谈论着吴冠中的画作,主题是价值几何?其中那女子多次表白,说“东西”来自海外,真假绝无问题。听其讲话的男士说,不急,约好的朋友马上就到,等他看过后再说。郭庆祥专门收藏“吴冠中”,记者当即就想,这伙人别再也是等他?果然,呆会儿郭庆祥出现在大堂门口时,其中的俩人立刻迎上去,剩下的一男一女,表情突然变得有些异样,愣一下,立刻提起身边的一只箱子,迅速走向相反的方向,从后门溜出酒店大堂。
郭庆祥谈笑风生地走过来,见过记者后,转问他身边的朋友,说不是要看画吗?人呢?他那朋友奇怪地说,刚就坐这儿呢,怎么转眼就没了?用手机找,对方连电话都不接。郭庆祥哈哈一笑说:“准是跑了呗。得,省事了,不看就知是假的了。”原来那女的是个画贩子,声称从海外收来吴冠中几幅作品,急用钱,愿意转让。买主认识郭庆祥,就把她带到了这地方。买主没告诉她呆会儿要见的是谁?而那女的偏又认识郭庆祥,并且深知他的厉害,所以老远一见郭庆祥,立刻逃之夭夭了。
采访尚未开始,已见识到郭庆祥在假画面前的震慑力。此人岁数不大,1962年生人;学历更别提,据说小学都没毕业,何以就修炼成这样?采访中他讲他学习收藏的过程,其中他与吴冠中的交往,让记者洞悉到他成功的诀窍。如今收藏热火遍全国,多少成功人士热衷于收藏,记者想郭庆祥成功的经历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迪,于是就动员他向读者奉献出这段“我和吴冠中的故事”。
[ 网站编辑:曹喜斌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