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浮华云锦背后的故事
在历史上,云锦因为其皇家御用的尊贵身份、丰富的文化、科技内涵,位列“中国四大名锦”行列,有过千年辉煌的历史。然而,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四大名锦”只留下云锦,作为织锦最后的名门,被看成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如何让这最后的名门延续,让这最后的里程碑开始新的里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郭俊简介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从事云锦设计38年,深入探索大型云锦壁饰的艺术实践。现任南京云锦研究所艺术总监,主要作品有巨幅云锦《九龙图》、《万寿中华》等。
这是在南京闹市一栋大楼的四楼,偌大的大堂内只有两台织机在唧唧作响,有几个年青人围绕着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灯光把他们的背景映照在装裱着云锦《万寿中华》的墙壁上。这场景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孔子在杏林讲学,只不过讲学者年龄更大,台下学生更少——这里是南京云锦研究所的“郭俊工作室”,被誉为“云锦最后名门的最强堡垒”。讲课者是年际花甲,从事云锦研究近40年的国家级云锦传人郭俊,围绕他的是他的12位弟子。他们一起组成的“郭俊工作室”专注于云锦织造的纹理设计、绘制意匠图、挑花续本等工序的传承使命,是当前云锦的最强阵容。
云锦是中国古代的皇家织物,融入了中国的皇权文化。虽然云锦织造由江宁织造府完成,但是云锦纹理设计都由宫廷画师来设计的。里面每一个花纹的构成,每一种图案的组合都有其独特寓意,一身云锦织就的龙袍,上面表达了修身治国的理想。皇袍加身,是一种政治寓意,因而云锦也被植入了文化基因。古代织云锦是用纯金、银线以及孔雀羽这些昂贵的材质织就,首先在取料上就体现出它的尊贵;在织造上,用纯手工一经一纬织成,一根丝线织错就全部报废,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让其“物以稀为贵”。
为了让让云锦“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多云锦从业人员提出要改进云锦织造工艺,最突出的就是改进生产云锦材质,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云锦离真正成为“化石”就不远了。
云锦近年来受到世人关注
,是因为近年来我们国家国力增强,国人自信心增强,开始寻求本民族的优越感和认同感。而云锦的尊贵血统正和这一时期的国人心态产生共鸣。
云锦如果“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云锦最终只会“泯然众人”,淹没在众多的纺织品中,云锦应该走的是奢侈品路线,才能再度焕发青春。
所以近年来郭俊及其同仁努力突破云锦工艺,把以前的云锦做得更加大气。2007年,郭俊设计的巨幅长卷云锦《九龙图》在南京、北京两地展出引起轰动;2009年,最大无拼接云锦《万寿中华》横空出世——现在没有皇室了,云锦应该寻找新的“买家”,但是这“买家”应该是小众的,郭俊如今的目标,就是努力让云锦走向收藏品市场。让云锦的地位凸显收藏者身份,只有得到有身份的收藏者的认同,云锦才能让自己的高贵血脉生生不息。
蔡向阳:云锦应俘获新青年
蔡向阳
新一代云锦传人的代表人物,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系,2004年主动请缨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先后师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周双喜和中国织锦大师张洪宝。现任南京云锦研究所生产部主任。
蔡向阳和云锦的缘分只因机缘巧合。那是2004年,那时候在南京航
蔡向阳和云锦的缘分只因机缘巧合。那是2004年,那时候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的蔡向阳即将毕业。一个周末,他正和同学一起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被纪念馆背后那雕梁画栋的建筑吸引。出于好奇他拉着同学走进了云锦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云锦就被它的美丽吸引。通过解说员的讲解,他知道了云锦和曹雪芹的关系,知道了云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知道了云锦后继续无人的现状。参观云锦博物馆对于蔡向阳来说,如同在内心刮起了龙卷风,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从事云锦织造。
这在所有人看来,是一个疯魔的举动,因为他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当时正在南京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实习,前途大好。而云锦织造业则是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吃的是政府救济,朝不保夕,说不定在哪一天就行将就木。
“当时的想法,就是学一门手艺,让自己在南京落脚,当然这门手艺最好是自己喜欢的,从事云锦制造正好能两全齐美”,蔡向阳说起来轻描淡写。他选择云锦,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是他从没想过当云锦的救世主,只把云锦当成一门手艺而已,这或许更接近古代云锦工匠的心境。
有大学生主动请缨到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工作,这让当时正苦于招不到云锦传人的云锦研究所领导大为动容。
蔡向阳之前的的云锦传人因文化水平不高,最多只能做到“传”的层面,依葫芦画瓢延续云锦织造技术,而无法上升到“承”的高度。为了让蔡向阳留下来,研究所领导把他调到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都较好的云锦设计部从事云锦的纹样设计工作。在设计部呆了几个月后,因为无法和云锦织造零距离接触,他主动请缨调到生产部。每天爬上大花楼木织机,学习“唯一无法用机器代替”的云锦妆花秘技。挑花结本、通纬断纬、逐花异色……想到能学到这些古老的“妆花”工艺学到手,亲手织出灿若云霞的云锦,他就感觉特别兴奋。但是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云锦织造工艺繁多,理清每一道工序就用了三个月。后来终于能上大花楼木织机操作了,但云锦是靠一经一纬手工织出,熟练的师傅一天尚且只能织出4-5厘米,这无疑让他倍感受挫。
正在他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时,他被云锦织造大师、国家级云锦织造传人周双喜收为唯一弟子在师傅的指导下,他静下心来,云锦织造技术也开始一日千里。
普通织手一般要学整整3年才能上机织造云锦局部图案,而蔡向阳学云锦3年便开始小有成就,“他已达到了中等织工水准,有10年的织造功力”,师傅对他如此评价。虽然技艺还不算炉火纯青,但却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被云锦研究所钦点为文物复制部副主任,开始追随师傅学习复杂的云锦文物修复工作,修复了一大批珍贵的云锦文物。为了恢复古代南京云锦艺人织锦时“边唱边织”的场景,让云锦织造形神兼备,云锦研究所决定组织20多位年青云锦传人跟随南京艺人苦学3年,蔡向阳是其中唯一报名的男织工。
2007年,在首届中国织锦博览会以及第二届文交会期间,学艺仅3年的蔡向阳作为南京云锦艺人新生代代表和云锦的“形象大使”及传承人,现场进行了云锦“活态演示”,博得了一致赞许,一跃成为云锦名人。
2009年9月30日,南京云锦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虎年春晚,云锦服装成为了主持人的标配。对他来说,申遗成功、云锦上春晚,这些都不重要。如何更好地改进云锦织造工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才是关键。云锦虽好,但是却是以前专供皇家的奢侈品,如果云锦要存活下去终究要走向市场。不能在工艺、材质上改进,降低生产成本,云锦就没有性价比,也得不到市场认同,生产云锦就没有前途和“钱途”,吸引不了年青人从事云锦业。如果仅凭老一辈的云锦艺人的努力,云锦最终会成为无源之水。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规律,云锦也不例外,要想云锦焕发青春,要“继往”更需“开来”。
他对自己、对云锦充满信心。 (载于《中式生活》杂志2012年第二期,作者:雷虎)
[ 网站编辑:李玉华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