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红木文化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明式家具的概念和由来

2004/11/2 8:59:00 来源: 作者:
    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是明清家具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两类典型。明式家具是指明代中叶至清代初期生产的以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红木等优质硬木为主要用材的家具,也包括采用楠木、榉木、榆木等等制造的优秀家具。由明入清,前后约二百多年,因其产生、形成和主要生产的时期是在明代,故被人们称为"明式"。
    明式家具产生于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除了经济、物质等各方面条件之外,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批园 林的兴建,促使苏州地区家具制造业高速发展。江南园林大多是由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设计和 兴建的私家庭园,故常常具有简约、疏朗、雅致、 天然的特色。这种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江南宅园,在中国园林史上被称为 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建筑物内所使用的家具,也同样会受到文人的重视。明末,冠冕吴趋 的贵介子弟文震亨 在《长物志》中就充分地总结了这种文人与造 园、文人与家具的关系。该书除了把文人的雅 逸作为园林总体规划,直到细部处理的最高指导原则之外,对宅院中不可缺少的家具同样 依据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一一作了详细的 评说和介绍。如文人用的书桌,提倡取中心阔大,四周和边阔仅半寸许,足稍矮而细的形制, 认为狭长混角的俗气,而漆者尤俗 ,故而断不可用。又如椅子,以乌木镶大理石者,最称贵重 ,且宜矮不宜高,宜阔不宜狭 。对家具木材的选用,文震亨提出要用花梨、铁梨(力)、香楠等花纹自然的"文木" ;家具的装饰只能 略雕云头、如意之类,不可雕龙凤花草诸俗式 ,认为施金漆的更是俗不堪用 。文震亨对家具的种种主张和观点,充分反映了明末时期文人对家具的审美观,对明式家具品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长物志》序文中,文震亨对家具的设计和陈设的原则更有一段极其精辟的论述,他说: 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在精而便, 简而裁,巧而自然。 在《家具》卷首,对这一原则又作了详细注释。他阐述说:古人制作几塌家具时,并无一定的长宽标准,但将它们布置在书斋或房间里,却总是显得那样的古雅和讨人喜欢,或坐或躺,无处不尽人意。人们在此休闲,谈古说今,鉴赏书画,陈设三代铜器,或饮食,或稍睡片刻,这一切都会感到十分舒适。因此,家具不能一味采用雕刻、漆绘等装饰技法,那样只是讨好普通人的口味。显而易见,明式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是分不开的。所以,明式家具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文人家具。
    据徐沁《明画录》著录,明代画家有800余人,而苏州一地即占150余人,松(江)、常(熟)、太(仓)三地可纳入吴门画派的也有一百五六十人。可见,当时苏、常、太地区吴门画派声势之大、影响之广,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是空前的。吴门画派系文人画之正宗,特别崇尚所谓高隐、脱俗,他们寄情山水,怡然自在;他们主张诗、书、画、印皆为一体,画风追求宁静、潇洒、高远的意境。吴门画派的这种文化意识,对当时吴地的家具生产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如他们在所作的坐具铭、书案铭中,常借物抒情,视家具为抒发情怀的园地。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一对长案云石石面上,竟刻有吴地明清文人大家的题记七八处,且大多是吴、松两地的高才名流。"数笔元晖水墨痕,眼前历历五洲村。云山烟树模糊里,梦魂经行古石门","群山出没白云中,烟树参差淡又浓。真意无穷看不厌,天边似有两三峰","云过郊区曙色分,乱山元气碧氤氲。白云满案从舒卷,难道不堪持寄君",这些出自顾大典、莫是龙、张凤翼等大家的题款刻铭是真是假,在这里暂不深究,但从中不难看出,云石之"诗情画意",书画家之笔墨,大大提高了这对条案的品位,使之更加清雅、脱俗。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