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道
清式民间椅子
经过清初百年的努力,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普遍存在的开创精神,也使文化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到了乾隆中期,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使下一代逐渐丧失了前辈求知立业的精神,社会族群开始日益浮躁和不安,求实的思想开始动摇。人们逐渐放弃了汉文化精神中对理性的追求,对于艺术的欣赏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耐心,贫乏的美学知识,使更多的人们忘却了前人对家具优秀品质的深刻理解,浮华时代已经到来。
写作于乾隆中期的《红楼梦》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江南主流社会的实际情况。园宅中经典的布局和堂房中高雅的陈设已不再有关注的目光,热衷于私情而不事诗书已是这一代极普遍的现象。曹雪芹用神奇的笔墨为我们记录了一个封建王朝从盛世顶峰走向衰败必然的走势。一个繁荣的江南开始了精神上的倒退,一个辉煌的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满人入主中原百年后,尽管汉人极力抵制外来文化,但在潜移默化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与认同了它们,统治阶级的文化进入了大众社会中,形成了满汉合璧的文化。
另一方面,在古建筑法典《营造法式》影响下,建筑制度数百年不变。在这部法典里,我们还能看到小木作技艺世代承传,直至清初依然不变。而到了雍正十三年,清工部颁布了《工程做法则例》,顺应了时代发展中建筑制度的变化,而且以法规的形成对宋代以来的建筑制度进行了变革。建筑形制的变化必然带来室内陈设的改变,也使得家具的形式和风格有了创新的可能,包括椅子在内的民间家具开始转变风格。这个变化的转折点在乾隆时代,乾隆前期有款的椅子中尚能看到明式风格的椅子,到了后期就开始向清式转变了。
高古、典雅之风仍然还在少数士大夫阶层苦心经营着,但更多的变得媚俗。为取悦没有鉴赏能力的富家而文化贫乏的族群,经数百年建立起来的民间家具功能上的科学合理性和审美上的高雅情趣被随意改变,明代文人和工匠创立的以古为雅、追求自然天成、推崇质朴简约、反对繁雕缛饰的基本观念被逐步否定。
清式家具应运而生,江南民间椅子也进入了清式风格时期。
明式椅子追求的是功能上的舒适和大雅精巧的气度,而当人们把目光转移到雕饰上时,简洁、明快、舒畅等明式椅子风格就自然渐渐失落了。重功能、巧装饰的明式品质被重装饰、轻功能的清式时尚所取代,变得繁华绚丽,充满富贵气息。清式椅子的基本框架依然有前朝式样,但适合人体结构的曲线已不再准确,靠背也变得不舒适,椅背上增加了分段并且满背雕饰人物、花鸟、山水等内容,券口也镂雕精致,角牙也开始花哨,犹如建筑上的牛腿承托,椅子被装饰得繁花似锦。
椅子的品种,出现了中堂太师椅这种壮实厚重的样式,改变了扶手、搭脑的传统式样,把木格子攒接在靠背、搭脑和扶手的总体构造上,用线条营造椅子座面上半部分,座下则出现了束腰,使椅子上下分明。
同时,椅子使用的范围迅速扩大,种类空前增多,内房有小姐椅,孩童有孩童椅,店堂有钱柜椅,内急有马桶椅,椅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嘉道年间,江南社会经济开始走向衰落,但乾隆盛世的遗风仍在,清式椅子的风格更明显,更具体,椅背雕刻复杂,似乎是一件精致的屏风,牙角和牙板镂空甚至着彩,犹如华丽的神堂,已经彻底脱离了明式椅子的意气和风范。
同治以后,大清帝国经过近百年的衰落,元气已经丧失,经济走向下坡,椅子也已无力维持繁缛精致的雕饰,取而代之的是粗俗不堪的另一种简单。这种椅子既无明式神韵,又无清式华美,基本脱离了对美的追求,完全是拙劣的模仿。这种低俗的椅子制作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存世较多,不在本文讨论之中。
明清椅子经历了前后两个鼎盛期:前者是呈现简洁、精练、素雅、舒适、轻便等优点和品性的经典时代,即被世人珍视为明式家具的时代,这种风格从形成到成熟经历了从明代至清早期三百多年的漫长时间;后者是乾隆晚期以后厚重、庄严、富丽华美的风格时期,这是社会进入另一个繁华时期后的新的风格和时尚。但好景不长,自乾隆晚期到同光间的近百年内形成并迅速衰落。明式椅子体现的是士大夫的文秀、高洁之美,而清式椅子表现了更广泛社会民众的民俗之风,至今这种“俗”已经经历了二百年历史,又演变成俗尽雅来的另一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