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买家具都要到工厂看看制作过程,看看他们开料、烘干、开榫、雕刻、打磨等等环节才算放心,而根据我这几次下工厂的经验,我觉得,看看他们的组装环节,是最最重要的,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在组装环节。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那次去工厂,看到他们木工车间一个工人,正在组装一个写字台门板,行话叫“攒边打槽”,两块面板已经加上了穿带,正要往上装大边和抹头。只见工人把两块木条呈90度安插在门板相邻的两边,用胶皮锤四下用力砸装,越砸越使劲,结果一下子,发力过猛,把一块抹头的榫眼直接给敲裂了。我问工人怎么会这样,他支支吾吾地回答:“干燥不好”,我知道这只是托词,掩盖自己太用力,遇到不合适的榫卯还使蛮力砸坏的事实。
我说这事不是想说这个工人的问题,我是想说,为什么工人会把它敲裂,如果榫头和卯眼的大小正合适,那怎么用力都不会这样啊!所以说,关键还是在于,榫头和卯眼的搭配有问题。这个问题你单看是看不出来的,单看,榫头开得也挺好,方方正正没毛茬,卯眼也掏得很干净,但就是装到一块儿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各自做的都不够精确,差一毫米,就订不到一起了。而这一毫米的偏差出在哪儿呢?有可能是平刨的时候差点,压刨的时候差点,开榫的时候差点,再加上干燥得不到位再走点形,那最后就会差得很多,组合的时候自然出现问题。换句话说,在工厂看看最终的组合环节,前边几道工序的精巧程度,在这里都会得到最终体现,是个量变产生质变的关键。
另外,一些平时从外观上看不到的偷料环节,也会在组合时看出来,最简单的,我第一次下厂看家具,就看到有人穿带不开榫,搞得我对红木家具差点失望。当时有些厂家穿带不用燕尾榫,直接就两头往大边上一拼,中间和面板相接的地方就抹点胶,又省工又省料,你看组装前组装之后,都是看不出来的,就只有组装的时候,才能发现。 伍建 孙淘涛 摄影 )
不能读错的家具术语:
一些家具术语中,由于过去明清时代有很多老工匠都操北京口音,因此在家具的一些术语中,很多发音约定俗称,并非按照《新华字典》的标准发音,会有一些变化,比如“矮老”的“矮”,发音不能读“ǎi”而应读成“ài”;又如“洼面”的“洼”,不能读成“wā”而应读成“wà”,“委角”的“委”不能读“wěi”,而应读“wō”。这样具有特殊读音的家具术语还有很多,需要在平时的接触中慢慢进行累积。
资料提供:苏州明仕阁古典红木家具(18915543695)
相关阅读:新浪红木频道
[ 网站编辑:李玉华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