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故居我一共去过两次。第一次,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市文联组织驻会专家去西山采风,我作为一本文艺类杂志的编辑,跟着去了一次。再一次,是去年,结束了六年的养病生活,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已恢复,单独走了一趟。两次去,都不太一样,第一次是公车出行,去哪儿不去哪儿,自己说了不算。这次,则是单纯的走,属于走到哪儿算哪儿,沿着骆驼祥子进北京的那条西山官道,过模式口向西到三家店,直奔王平镇。
马致远故居在王平镇韭园西落坡村。这个村子原来叫落难村,村子的另一侧,有个叫大寨的地方,据说在北宋时期,这里曾经有大金国的一所监狱。徽钦二帝就是关押于此地的一幢碉楼当中,历史上所谓坐井观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如今这幢碉楼还在。抑或是因为这个,这里被人们称为落难坡。至于落坡,则让人想起凤凰落坡的意思,只是不知那凤凰是谁?
第一次去马致远故居的时候,只是觉得破旧。一座东西向的四合院,院子门前一座白灰墙皮黑脊影壁,南侧一架碾盘,北面是一截接出来的石头房子。这栋房子跟四合院的外墙连在一起。四合院很普通,不像明清时期北京的四合院,门楼没有,只是在一溜房子的后身开了一个门洞,双扇木门,门环上一把铁将军。那次去,里面我们不曾进去,当地文化局的同志找看门的人,竟然没有找见。只是在小桥前面的石板路上往里眺望了一会儿。这里房子的结构很奇怪,不是纯粹的瓦顶,而是灰瓦和石板兼半,房后身带隔窗。我们去的时候,这所院子很破旧了,房顶还有一个黑乎乎的大洞。那座单孔小石桥则引起大家关注。同行的刘绍棠指着那座小石桥说:“所谓的小桥流水人家,说的就是这里了。可惜没见到西风瘦马。”
我们去的时候是夏天,即便古道在,西风瘦马也无,更不要说枯藤老树昏鸦。去年去,风景不同了。小石桥还在,只是加装了保护设施,旁边铺了一条辅路供人通行。大门口多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山河久葆小桥流水人家,下联是古道依旧无迹昔日西风瘦马。看来真有了点故居的意思。那座碾盘仍是老物件,石础上苔藓累累,露出一段浓重的光阴,只是和大门口那副对联一搭配,就有点不伦不类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原来那幢接出来的房子,被改造成了一个简易的收费处,真正做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不禁扼腕。
院子的正房坐西,双扇木门前面,立着马致远手把书卷凝思的坐像。房子的门楣上挂着个匾,上书马致远故居几个字。西房一共有五间,里面摆放了各种家具,其中一架博古架吸引了我的注意,还有一个带抽屉的方桌和两把太师椅,已经落满风尘。这样的方桌北房也有一张,只不过下面不是抽屉,而是雕花牙板,看上去像是明清时期大财主家用过的东西。
这里面的老家具真的不少,除了上述所说的方桌以外,还有书案,官帽椅,甚至还有我不曾见过的方角大柜。方桌上摆着瓷器,这瓷器不像老物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所院子的厨房里,竟然有两只闷户橱一类的东西,还是上了大漆的那种,连底灰都露了出来,给人的感觉不单单是破旧,甚至觉得还有一点做作。这些家具让人不解,马致远先生明明是元代剧作家,可有一些家具却给弄成了明清的。转念忽然明白,这其实是马致远故居经营者的一番苦心,毕竟到了马致远家里,看不见古,总让人不爽,索性就弄过来一些旧的东西,让人怀旧一番也是好的。更何况里面甚至还有毛泽东的书法。名气和古旧程度有了,自然吸引眼球。可是,看了以后却觉得如鲠在喉,总觉得这样的故居是今人揣测出来的。
马致远故居在群山之中,被九龙山环绕。韭园的蔬菜很好吃,据当地的村民说,这里的蔬菜都是用山泉水浇灌的。还有一点需要记述,西落坡村是王平镇京西古道向西的第一个村,离牛角岭不远。这条路有千余年的历史,其西通代郡,南接涿易,东瞰燕蓟,北望山谷。古道上的石板,到处都是骆驼队留下的蹄窝。这个蹄窝和那些老家具,给人印象颇深。
相关阅读:红木之家网
[ 网站编辑:李玉华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