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周边巡看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竹子能分的比头发细

2011/11/23 13:28:00 来源:东南网 作者:刘琳

上周末,记者再次走进不产绿竹但却成为“八闽竹编第一乡”的仓山区郭宅村。

得知我们想采访竹艺传人,正在郭氏祠堂聊天的老人冒着大雨,穿过村子,将我们带到正在老人活动中心聊天的郭孔海面前。

村祠堂副理事长郭仕文说:“我们村一千多年竹编历史都装在他肚子里,他是我们村现在竹编手艺最高的人,当过竹器厂厂长,眼下日本人还天天来缠着要他做的竹艺拐杖。”

郭孔海笑着说:“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办一座闽都竹艺馆,有空才给日本人做几把拐杖,我告诉他们我做的是艺术品,用时髦的话说是文化创意产品,要把创意的价值体现在价格上。”

神奇:闭着眼就能编织竹艺品

郭宅老人活动中心的每一处都在提醒着外人:这里是八闽第一竹编之乡。躺椅、板凳、椅子、沙发、茶几,全是竹子编的;采访中不断有老人来活动中心,他们用的遮雨工具是竹编斗笠,这种斗笠,福州人用了1000多年、直到近30年才逐渐被雨伞所取代。

活动中心内有30多位老人,他们的技术虽然没有郭孔海高超,但没有一人不会闭着眼睛编竹器。郭孔海说:“我们都是摸着篾刀、竹子长大的,练的是童子功。”

郭仕文举了举自己手中的竹斗笠,说:“像这样的斗笠,过去6岁的孩子就能编。”另一位大爷拖过一把竹椅,说:“像这样的竹椅,我7岁时就会做。”

郭孔海指指门边放着的一把古铜色的竹沙发,说:“那是我70岁生日时做的,送给老人活动中心。用了9年,还好好的。”记者进门时就看到这套沙发,还以为是红木的。

郭孔海的手艺,是目前公认的全市第一。1933年,他出生于郭宅竹艺世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郭宅村竹编师傅成立竹器社,郭孔海回乡,从此一直是郭宅村竹器业领军人物之一,先后长期担任福州竹器厂厂长、福州市草竹制品厂厂长。
 
他有文化、肯动脑筋,先后发明了30多项竹编新工艺,创作了3万多件竹编艺术品,是郭宅村竹编从纯生活用品发展成为艺术品的大功臣。

村里人说,他能将竹子分得比头发丝还细,任何竹质艺术品,他只要看一眼,立即就能做出一件一模一样的。以致于他到国内许多竹艺之乡参观,人们一听说他是来自福州的郭孔海,立刻将自己潜心创作的艺术品藏起来,免得被他瞄一眼,回去立即做一个一模一样或者更好的。

他是中国竹材研究会会员,对竹编技法、梁花、仿古、装饰、处理和竹杆、枝、叶的利用很有研究,曾多次被省林业厅、省外贸厅、省轻工局聘为授课老师。

虽然快80岁了,但郭孔海仍在创新竹编工艺。前些时候,他就发明出如何将竹根、竹雕同时和谐地运用到竹拐杖中,让普通的竹拐杖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日本人看了爱不释手,说:“制作多少要多少。”但老郭说忙,有空才会去做几把。

辉煌:郭宅竹编托起鹰厦铁路

郭孔海眼下正忙着写《郭宅竹编史》。

听郭孔海说,郭宅郭家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嫡孙郭嵩的后人,入闽后居于长乐。

后郭嵩后人郭华迁到莆田仙游,利用当地满山遍野的竹林,开创了郭家竹编历史。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郭华后人辗转从仙游迁至闽江支流——白湖河畔,久而久之被人称为“郭宅”,村名由此而来。

最早居住在白湖河畔的郭家人只有十几口人,都以竹编为生,他们编织的竹质日用品好看、耐用,很快风靡福州城,郭家人也因此发了大财。发了大财的郭家人用赚来的钱修了白湖河上的第一座桥——七星桥,后来又用赚来的钱修了郭氏祠堂、郭氏码头。用郭孔海的话说:“郭家人用竹编换来了家园。”

早在1928年,郭宅村就成立了各种竹器生产行会,如软篑行、天篷行、马篓行、茶筚行、工夫行、挠箱行,各行做各行的生意,互不干扰,避免了恶性竞争,发展很快。

新中国成立后,郭宅竹编事业快速发展。1951年组织了第一个谷席生产合作小组,1952年至1954年又成立了竹篷、竹篓、竹壳生产合作小组。1955年,4个合作小组合并成立福州市竹器供销生产合作社,有员工500多人。郭宅竹器生产正是从这时开始了质的飞跃,从仅仅生产简单的产品到能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工艺品。

1955年,郭宅村竹编产品走出国门。1958年,成立了福州市盖山竹器厂,不久又筹办了竹器厂的“卫星厂”——盖山造纸厂。1960年,又合并成立了仓山竹器厂,还成立了郭宅大队竹器厂。

此时郭宅生产的高档竹编工艺品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不少外国客商到郭宅村参观、订购竹编工艺品,郭宅村是当时福州市创汇大户之一。郭宅竹编还是广交会的常客,郭孔海就参加了整整100届广交会。
最让郭宅人自豪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鹰厦铁路福建段工地所用的扁担、土石筐、畚箕基本都来自郭宅村。

鹰厦铁路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

第二件事:发明竹壳热水瓶。在此之前,热水瓶壳多为铁质,而当时国家马口铁奇缺,郭宅人发明了竹壳热水瓶,畅销全国,最多时一个月要生产10万个热水瓶竹壳。

第三件事:新中国成立不久,郭宅竹编就开始为国家赚外汇,国家用这些外汇进口了宝贵的紧缺药品,救人无数。

资源:存有乾隆年间竹艺精品

郭孔海说,他的人生还有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办一个竹艺博物馆,让后人了解闽都竹艺辉煌的历史,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竹编,把这流传了千年的手艺传下去。

我们问:“展品够吗?”郭孔海的回答很坚定:“足够!”

原来,郭宅家家户户都存有竹艺精品,其中还有多件乾隆年间精品。清朝时,郭宅有“竹艺三杰”,分别是郭朱哥、郭海弟、郭红弟。其中郭海弟后人保存了三件先祖创作的竹编精品,一件是四方菜盘,一件是工具箱,一件是刀具箱,极精美。郭孔海说:“人家都说我的手艺好,但我的水平只达到郭海弟的80%。”

郭孔海收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郭宅村不同时期的竹艺精品,我们有幸参观了其收藏品中“大众化”的那部分,但足以让我们赞叹不已。

按郭孔海的设想,在郭氏祠堂里拿出一间或两间房作竹艺博物馆,各家各户将珍藏的精品拿出来,放进竹艺博物馆,辅以老照片、文字介绍和部分制竹工具展示。

他说,其实整个郭宅村就是一个大博物馆,现在村里还保存有竹器厂旧址以及历代竹艺师傅敬奉境神的庙,还有十几个竹编小作坊,有做鸟笼的,有做摇篮的,有做簸箕的,有做礼盒的,有做躺椅的,这些作坊都能开发成分馆。

加上现在政府准备整治白湖河,当年正是白湖河将闽北大竹和永泰细竹运至郭宅。

每年运竹时,整条白湖河因为挤满绿色的竹排而成为一条绿河。现在七星桥和古码头都在,“我们可以恢复绿河景观”。

憧憬:开辟闽都竹艺专线游

郭孔海和郭仕文一边带着我们在郭宅村穿行,一边绘声绘色地说着对郭宅明天的畅想:“可以在我们郭宅开辟闽都竹艺专线游,先到郭氏祠堂里闽都竹艺博物馆参观,之后参观郭宅现存的古迹,再参观几个竹编作坊,接着到大王宫参观一下我们郭宅的孙悟空信仰。我们郭宅做竹编的人都拜孙大圣,因为做竹艺要不断推陈出新,要不断改革,孙悟空办法多,所以我们都拜他。最后,到七星古桥去,从桥边古码头乘竹排游白湖河……”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版权声明:本站是中国红木新闻第一门户,本站只转载中央党报、新华社、中新社、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新闻门户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的文图,所转载文图不代表本站观点,文责自负。另,本站无力承担所转载文图的稿费,如需删除请及时与本站主编室联系。

[ 网站编辑:曹喜斌 ]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