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盔头刘”美称的刘森溥老艺人
老北京人喜欢听戏,是因为他们从京剧的唱腔、念白、一招一式和华丽的戏装里能有一种美的享受。而盔头之美则更招人喜欢。有人这样描述:“小小盔头一点红,浸透心中不舍情,点点盔上纹样色,尽显人间美之评。” 与具有“盔头刘”美称的刘森溥老艺人接触中,更感受到了蕴藏在盔头制作中的深深的文化内涵。
稍有一点戏剧常识的人都知道,戏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一套特有的 “行头”,传统戏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极为简单,只有必不可少的一桌二椅,而京剧演员的“行头”却繁之又繁,什么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包箱,外加梳头桌,号称“五箱一桌”。在本文中,我专门说说这盔头箱里的盔头。“盔”是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从外形上可分为冠,帽,盔,巾。从工艺上又分为“硬盔”和“软盔”,行内的师傅管这叫“硬胎”和“软胎”。
硬胎盔头
硬胎是以纸板、铁丝、铁纱、丝绸、胶为主要原料,足活、掐丝、立粉、贴金、点绸、承装等几个步骤之后才制作完成,前面说到的冠、盔和部分帽都属于这一类。这里的“足活”就是把画好纹样的纸板放在自制的腊墩上,刻刀沿着画线走,我想这就是“足活”一词的由来吧。刘森溥师傅饶有兴致地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自制腊墩的全过程。软胎则以丝绸、绣缎、毛毡等为原料,经过叠胎、瞒活、沿口等工序做成,一些软帽和一些盔帽两侧垂下的巾都采用这种工艺。但是一件完整的盔头制作仅这些还不算制作完成,它上面还要有绒球、珠须、装饰用的花朵纹样,两边垂下的流苏等等。在盔头刘的小店里,刘师傅展示了一顶“昭君盔”,这是尚派戏昭君出塞里的样式,其主体是在硬胎上用点蓝的凤样纹饰配上白色珠须组成,一眼望去已经相当华丽了,再为它装上两支红色绒球和两条白色狐尾挂耳,立即让人联想到舞台上王昭君那楚楚动人的扮相。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一项太子盔,银底点蓝绸,立银粉,装有11颗粉色绒球,再配上红珠粉穗的流苏,显现出杨宗保年少威武的舞台形象。
在帽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纱帽,因它是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通常是黑色,咱老百姓就给起了个“乌纱帽”的名字。纱帽的帽身背后下端,左右对称平插一对帽翅,像左右平伸的两支脚,叫纱帽翅,学名叫作“展”,这是区分角色最明显特征,它分为方翅、圆翅、尖翅、桃形翅四种,通过翅尖的“插销”插到帽子后面的“管子”中。有一种相纱,也就是丞相戴的帽子,两旁的翅子有一尺多长,一寸来宽,翅的尾巴略为向上翅起,原来是两根黑漆的平板。但在刘师傅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改良的相纱,翅的顶端镶着一颗珠子,翅身上还配有龙饰,这被行内称为“改良相纱”。
在“盔头刘”小小的店铺里,能让人感受到老一辈留下来的“手艺美”,以及老艺人一定要留住这份手艺的“境界美”,正如一位记者给刘森溥老艺人的一帧条幅中所写到的:“年少学艺三义水,盔头结下不解情。舞台幕后一名角,京戏之中度人生。”
(编辑:墨海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