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岳/文 高立/摄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的句子。“七月”是旧历中的七月,相当于现在的八月或者更晚一些时候。“流火”原意指天空的一颗大火星擦着西边天际落下,是天要变凉的前兆。可语言常在人的使用中慢慢改变,现在,阳历七月是一年最热节令的开始,“七月流火”也早已被人用来形容暑热。一听这四个字,脊背就要冒汗。
2010年的夏天来得更热一些,刚入七月,整个中国的温度都升上来了,不光“四大火炉”热浪滚滚,北京、石家庄最高气温超过40度,连历来跟“热”搭不上界的黑龙江莫河也热到了39度!
炎炎夏天,热极了怎么办?
开空调,喝冰饮,下游泳池,更潇洒的办法是驱车海滨把自己泡进海水里,或跑到深山老林消夏——现代人有的是“速成”纳凉之法。不过,这些方法都跟现代科技有关,而且都不“低碳”。如果此时赶上停电,空调、电扇和冰箱都罢了工,你将怎样对付七月流火?
身为炎黄子民,我们还可以学习祖先,在家中在室内亲近自然。
祖先怎样纳凉?据说,东晋道士葛洪发明过“玄冰丸”和“飞雪散”两种药,并会画符,吃了药画了符,再热的天也会变凉快;唐代还有个名叫苏鹗的人发现过一种“迎凉草”,夏天放大堂上或者挂窗棂间,凉风自至。细究起来,他们的方法都不可学,太邪乎,不太靠谱,而且都已失传。
还有一些方法,是皇帝和达官贵人们用过的。如唐代时,皇宫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让水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另据说杨贵妃体胖怕热,一到夏天,嘴里就含一长皇帝赐的玉鱼儿,可以凉津沃肺,当时皇宫还有一种“澄水帛”,有几丈长,纹理细薄,涂上龙涎香,蘸上水,围绕住室挂上一圈,久能生阴。但这些方法成本都太高,现代人的住房条件也不适用。
其实,古人发明的纳凉方法和纳凉用具多的是,折扇、团扇,瓷枕、凉席,马扎、竹榻、竹躺椅、储冰柜……只要参照一下,古为今用,就可以在炎热夏日里为自己和家人纳来一片清凉。
当然了,古人在建筑、风水等方面,也早已形成系统的纳凉学问。所谓心静自然凉,身处居室,心存凉意。
眼下趁着天热,我们正好盘点一下中国式纳凉……
红木古典家具网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