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铜元,最好多花点时间研究铜元,注重收藏的精神享受,这一藏品的市场发展前景肯定会更好。影响铜元收藏的最大问题是当时的铸造机构太多、版式过于复杂,不像其他藏品那么直观。
近年来钱币收藏闹猛,尤其是流通纪念币、人民币纸钞、贵金属纪念币、民国银币、古钱币等藏品的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而铜元则冷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铜元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比不上其他钱币品种,二是铜元的版式已发现的就达数千种,限制了人们的收藏热情。
然而,就铜元的历史情况来看,恰好经历了晚清和民国替换时期,也是方孔铜钱演变为无孔铜元的时期,在我国近代货币体系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大多数藏家偏爱清末的铜元,也就是圈内常说的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光绪元宝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开始发行,最早由广东省按香港硬币的模式稍加更改后铸造。1905年,清朝进行币制改革,并于次年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每枚铜元上均标注不同的甲子纪年,这一变化可在铜元正面看出。到民国初期,这两大类铜元全部退出流通市场,被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等铜元所取代。所以,晚清铜元仅存在了约12年,即便算上民国时期铸造的铜元,整个中国铜元流通史也不过30多年。各地各省局总计数百亿枚的铸造量,给铜元收藏者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
如果仔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版别、不同省局铸造的铜元,能发现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故事,这是最吸引铜元收藏家的地方。但现在不要说去研究铜元的收藏者不多,肯花时间去收藏不同版别、了解其中差异的藏家也不多,这与铜元市场价格一直提升缓慢有直接关系。
除了极少数铜元珍品能卖出上万元的高价外,版别少见的铜元价位徘徊在三四千元一枚,品相较好的普通品种在30~100元之间,而品相一般的普通铜元则低至2~10元一枚。和花费大量时间研究铜元、淘铜元相比,较低的回报率没有足够理由吸引广大藏家。
由于晚清的光绪元宝和大清元宝均采用了各种龙形作为背面图案,且龙型变化多样,作为龙的传人,不少铜元爱好者更加偏爱清末铜元,而不是民国时期带有强烈政治意味图案的铜元。晚清的两大类铜元涉及39个铸造省局,每个省局在铸造过程中又时常因为模具损坏自行更换,造成了版别上的混乱。以湖北省造的铜元为例,仅龙形的细微变化就达数种之多,这些变化及铜元背面图案的混配给铜元收藏带来乐趣的同时,也令藏家大伤脑筋。由此,出现了专门收藏好品相铜元的品相派藏家,以及不论品相好坏、不同版别均要收藏的版别派藏家。两派收藏者可以说平分秋色。商家为了做品相派的生意,专门挑拣出品相上好的铜元供藏家选择;版别派则会要求商家拿出所有铜元自行挑选,能否拣到漏全靠他们对铜元知识了解的多寡。
铜元不同于其他钱币,即使有参考书在手,有时候也很难判断版别,连钱币商也了解不多。清末铜元背面龙形的版别就达400多种,什么是小版别,什么是大版别,什么是错配,什么是混配……没有学识很难达到版别派的水准。相对而言,版别派的知识量较品相派丰富,藏品种类会更多;品相派的藏品因为保存完好,想脱手的话更容易一些。影响铜元市场价格的因素无非是品相和版别。版别稀少的铜元品相稍差也能卖出高价,而品相特别好的普通铜元价格也不低,两者相辅相成,选择哪一边,关键还是看收藏者的出发点如何。但从近年铜元拍卖的总体情况来看,两枚评级相同的铜元一起参拍,往往版别少的价格更高。因此,版别对铜元价值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这也是收藏铜元的最根本目的。
铜元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多数品种价格不高,长期以来不少钱币收藏者对铜元敬而远之,初学者也望而却步。其实,由于晚清铜元发行的历史原因,依然有不少值得收藏和投资的品种,如江苏省造铜元背铸成英文江南字样的错版、湖北省造铜元中龙爪在须外的版别、江南省造中心宁字背铸部颁龙的版别等,都还有机会在市场上淘到。
对于想介入铜元收藏的新手,建议大家走精品路线:首先是购买品相好的普通铜元。任何收藏品品相好的都不会掉价,这类铜元价格一般在数十元左右,工薪阶层也能介入。其次是注意材质变化。各省份铸造的铜元虽然以红铜最为常见,但黄铜元并不多,同一版别、不同材质的铜元最好都能收藏,熟悉铜元的演变历史。另外还有数量极少、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及铅质铜元,这类铜元多属样币性质,价值不菲。第三是注意铜元面值的大小。铜元面值以当十文最常见,但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和五百文等面值铜元也有铸造,个别省份的小面值铜元极为难得。最后是留意铜元是否错版。因为各省局铸造铜元时正值社会混乱时期,出现错版的情况不少,如英文拼写错误、字母颠倒、个别字母排列不整齐、汉字大小不一致等,这类品种的投资价值也不低。
走精品路线相对来说可以节省时间,专注于少数几类铜元即可,不用像版别派那样成为半个铜元专家,日后获取回报的机会也高。当然,在收藏过程中,藏家得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 网站编辑:曹喜蛙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