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菲/文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漆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朝代更替频繁,以及青瓷业日臻成熟,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使得这时期漆器制造业开始走向衰微,其产量和生产规模远不及汉代发达,所以无论传世或出土漆器极为罕见,但总的趋势仍在发展,从文献中得知,为王公贵族服务的金银细工漆器更加豪华奇巧,《晋书·舆服志》及《南齐舆服志》中提到皇帝及皇太后所乘车辆,均用色漆绘有蟠螭、文虎、鸾凤、花鸟、华虫、金鸡、山林、云气、神仙、忠孝和四神等花纹。这时期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有夹纻造像、斑绿漆和绿沉漆几种。随着佛教的传播和统治阶级的提倡,夹纻胎造像大为盛行,漆器夹纻作法,是用汉代夹纻法来制作佛像,即所谓的脱胎漆器,晋代著名雕塑家戴逵,就曾为招隐寺造夹纻行像五尊。这时兴起的绿沉漆是一种暗绿色漆,与战国、汉代漆器皆用黑、朱为主色不同,色地深沉,好像器物沉入深水之中,其色深沉幽静,故名“绿沉” ,用它作漆器的底色,则一改旧貌,面目一新。梁简文帝《书案铭》一文,形容一件沉绿漆案:“刻香镂采,纤银卷足。漆茶曜紫,画制舒绿。”南朝刘宋元嘉时期,广州刺使韦朗,曾作银涂屏风及绿沉漆屏风。绿沉漆是色漆的新发展。惜以只存记载不见实物,有待于今后的新发现。
考古发现这时期的漆器较少,江西省南昌地区出土的东吴、晋墓中出土了一批漆器,如1977年南昌市东吴墓出土了镶铜扣漆奁,1979年南昌东吴高荣墓出土了镶铜扣漆奁、漆盘、漆碗、耳杯、黑漆木屐、漆槅,1974年南昌晋墓出土朱漆“吴氏槅”,1976年南昌西晋墓出土漆盆,1976-1978年南昌西晋墓出土的漆盘、黑漆盒、漆耳杯,1997年南昌火车站东晋纪年墓出土黑漆耳杯、漆托盘、漆攒盒、彩绘出巡图奁、彩绘宴乐图漆盘、长身铁刀漆鞘、漆匕、漆箸等。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东吴朱然墓出土了约80件漆器。1965年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了漆屏风等。此外,在辽宁朝阳、江苏句容、宁夏固原、山西大同等发现了这时期漆器和漆器残片,证实了这一历史时期我国漆器工艺的卓越水平。其中朱然墓出土的漆器最为精美。朱然是孙吴左大司马、右军师,为当时孙吴最高统治阶层,朱然之死,据《三国志·吴书·朱然传》记载:“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即公元249年,时已近孙吴中期。该墓出土的大批精美漆器是中国考古界一次重大发现,它不但填补了我国汉末至六朝时期漆器工艺史的空白,而且还为我国美术史增添了光浑一页。这批漆器品类有案、盘、耳杯、槅、盒、槅盘、壶、樽、奁、匕、勺、凭几、砚、虎子、屐、扇、梳、刺和谒等。其胎质分木胎、篾胎和皮胎等。
这时期装饰工艺有描漆、戗金锥刻、犀皮漆、雕刻和彩绘等方法,许多漆器上镶嵌鎏金铜扣,尤其是马鞍山东吴朱然墓中犀皮黄口耳杯的出土是漆工艺史上一个惊人的发现。有关犀皮漆器的认识袁荃酞先生早在五十年就谈到了这个问题。王世襄先生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所谓犀皮漆器,在《髹饰录·犀皮》有记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杨明注:“摩窳诸般,黑里红中黄底为原法。红面者黑为中,黄为底。黄面赤、黑互为中、为底。”可以看出犀皮漆器其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作行云流水之文,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皱,色泽灿烂。犀皮漆器最早始于何时?王世襄先生将前人对犀皮漆器记载加以总结,所见记载最早大约在唐代,其实物为明代,而朱然墓犀皮漆耳杯的出土将犀皮漆工艺提早了数百年。此外,该墓漆画用色十分丰富,有朱红、红、黑红、金、浅灰、深灰、赭和黑等。其纹饰题材广泛,注重写实,刻画细腻,有描写贵族生活的宫闱宴乐,有反映封建礼教道德的季札挂剑、百里奚会故妻和伯榆悲亲等,有表示祥瑞的神禽、神兽,如凤鸟、麒麟和飞廉等。凡涉及到狩猎、宴乐、音乐、杂技、兵器、房屋、衣冠、山水、云树和鱼虾等都有表现。其构图新颖,图案精美,线条有很强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不追求呆板的对称,而特别注重人物之间的呼应,有的还加绘山、云、人物刻画上,不但运用动作、衣纹来表现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而且尝试以面部表情表现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感情。这些漆器底部自铭“蜀郡作牢”,表明是蜀郡产品。优美的造型、精致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新认识。
(未完待续)
(编辑:锦轩)
本网站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