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木显然也是文学名称,富于诗情。早在明朝,黄花梨被称之花榈、花梨,在讹音中渐渐流传下来。当民国初期替代品“花梨”出现后,黄花梨就成了正式名称而流传至今。约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用这种温润而不擅夸张的木材制造的古典家具又重新被人认识,尤其当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问世后,一股世界范围的收藏热逐渐蔓延,并持续了很久,直至1949年,才告一段落。1971年,美国人安思远又有一本研究黄花梨家具的著作《中国家具》问世,国人虽尚且不知,但国外已有智者捷足而行。1985年,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的问世,将黄花梨家具的研究与收藏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海内外藏家均以收藏黄花梨家具绝品而自豪。这样,明清两代富贵人家使用的家具,堂而皇之成为世界或中国博物馆的新宠,成为新一代的古代艺术品供人研究和观赏。 在名贵木材中,黄花梨家具比紫檀家具存世量大,品种也多。黄花梨家具常有尺寸之巨者,且面板宽硕无拼。足见其原树木之高大。明式架几案有宽达50、厚10、长350厘米的独板,全板不拼不接,纹理清晰流畅,俗称一块玉。这类朴素无华的家具,明显可以看出为展示材料而制,这在中国古代家具制作中并不多见。仔细思考这一现象,就可以领悟到古代工匠再现文人意图的匠心,而文人把黄花梨温润如玉的质感,行云流水的纹理,不裂不翘的特性捕获并加以总结,然后按此要求工匠施工。文人的审美显然高人一筹,与工匠精绝技艺相得益彰。 纵观黄花梨家具,它的地域性特点似乎没有其它木质家具明显,产生年代大约也限制在十七、十八两个世纪。它的品种多而全,家具中的椅凳类、桌案类、柜架类、床榻类、其它类等五类应有尽有,包括黄花梨小件在内,黄花梨家具风光了大约二百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