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首批328枚法槌将运至沈阳,率先配备给省高级法院和各市中级法院,明日将在省高法敲响省内第一槌。法槌象征着法律的无上威严,是我国司法与国际接轨迈出的又一大步。
首批328枚法槌将于今日抵沈
昨日,记者在省法院探营时得知一个消息:首批328枚法槌如无意外,将于今日中午运抵沈阳。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从6月1日起,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法官在开庭审理案件时统一使用法槌。最高人民法院在国内指定了两家生产法槌的工厂,一家在北京,一家在江苏。我省的法槌指定由江苏常熟市工艺家具厂生产。由于全国法院都急等着用法槌,两家工厂一时赶制不出来,我省订制的法槌无法在6月1日前加工完毕,所以延迟了10多天。
昨日,省高法接到江苏常熟市工艺家具厂的传真,说厂家的运货车已经出发,预计将于今日中午运至沈阳。
据有关人士介绍,法槌将在全省法院系统一次性配齐,包括省、市、县(区)法院以及派出的人民法庭,每个审判庭都要配备一枚法槌,全省总数达到1300多枚。为了尽早让法槌在我省法院敲响,首批328枚法槌将全部配备给省高级法院及各市中级法院,余下的法槌将于一周后运抵沈阳。省高法将配备25枚法槌,编号从0001至0025。
首批法槌到达沈阳后,省高法将通知各市中级法院领取法槌。各市法院都已经做好一切使用法槌的准备工作。
法槌使用有“说道”
法槌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法官在使用法槌前必须经过培训。省法院此前已通过文件的方式,通知各级法院进行自行培训。目前,全省法官已经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法槌的到来。根据规定,法院审判人员在审判法庭开庭审理案件时使用法槌。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时,由审判长使用法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时,由独任审判员使用法槌。
主持庭审的法官在宣布开庭、继续开庭,宣布休庭、闭庭,或者宣布判决、裁定时,应当使用法槌。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违反人民法院法庭规则,妨害审判活动,扰乱法庭秩序的;诉讼参与人的陈述与本案无关或者重复陈述的;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认为有必要使用法槌的其他情形,都可以使用法槌。听到槌声后,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应立即停止发言和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
法槌的摆放也有明确规定,法槌应当放置在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的法台前方。
法槌“真容”大揭秘
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监制的法槌呈红褐色,槌身和底座都取材于
海南檀(又称“花梨木”)。这种名木纹理清晰均匀,质地坚硬、有光泽,抗弯曲耐腐蚀,用它制成的法槌,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较为清脆、响亮。法槌槌身为圆柱形,槌顶镶嵌着金黄色的铜制法徽,槌腰嵌套标明法院名称的铜带;底座为矩台形,其表面嵌有矩形铜线和我国传统饰纹。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士介绍说,底座以“矩”制形,既取“规矩”之意,又寓“司法公正”之旨。
据了解,生产法槌的江苏常熟市素有“
红木之乡”的美誉。记者电话采访了常熟市工艺家具厂的一位负责人,据其介绍,法槌制作选用的是质地优良的花梨木,整套法槌全部手工精雕而成,还要经过烘干、浸蜡等十几道工艺,生产一只法槌一般需20天时间。此外,还要根据南、北方气候的不同决定法槌的湿度,辽宁气候干燥,湿度相对要小一些。
“惊堂木”的演变
法槌在国外法庭使用普遍。但中国的法槌并非舶来品,我国古代的“惊堂木”是老祖先。法学家指出,与“惊堂木”不同的是,法槌的使用更多注入了现代司法理念。“惊堂木”时代,判官是主体,当事人是审讯对象;“法槌”时代,当事人是平等主体,法官居中裁判。从这层意义来讲,法槌的使用,同时表明我国正在营造一种底蕴极深的法律文化。
法槌的使用是与国际司法审判工作接轨的一个标志,和封建时期公堂上使用的“惊堂木”不同。虽然“惊堂木”可以起到维护审判秩序的作用,但它的使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敲击法槌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法槌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司法审判的进步。
当然,无论是身着法官袍,还是使用法槌,都是司法礼仪的组成部分。法官袍的严肃、庄重,法槌一槌定音的不容辩驳,这都是司法权威的需要。这一切终究是一种外在形式,要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文明与效率,前提是法官自己必须有公正、民主、文明和宽容的心态,只有这种心态下,着法官袍、敲法槌才能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众说纷纭话法槌
辽宁申扬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焱告诉记者,法槌体现了法律的威严,更有利于庭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他说:“我参加的个别庭审秩序不好,旁听人员随意走动、交头接耳,传呼机、手机声此起彼伏,当事人未经法庭许可随意发言、插话……法官为了维护法庭尊严,无奈之下只能口头训戒或者拍一下桌子以示警告,效果往往不好。有了法槌,可以起到震撼的效果,有利于法官控制庭审秩序。”
一位法官告诉记者,法槌不仅仅是用来指挥庭审的道具,法官手里握着法槌时,同样增加了一种责任感。法槌虽小,却代表着法律的尊严和神圣,是权威、秩序的象征。法槌在手,应该重如千斤,不光是敲给别人听,对法官也是一种无形约束。
皇姑区居民王力前一阵子从媒体上听说了法槌的事。他认为,法槌是一种形式,关键还得看法官的素质。法官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体现出司法的公平和公正。(特别记者侯悦林 记者高望)
(本文摘自《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