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香枝木、紫檀木之后,作为红木家具主要用材的红酸枝日趋枯竭的迹象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三类引领中国古典红木家具数百年风骚的家具用材,有可能成为“绝响”。因此,部分人表示出红木家具市场未来的前景堪忧。但更多的人士对此表示乐观。本网在这里对双方所持的观点进行争释,仅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
海口公园内,硕果仅存的几颗“海南黄花梨”
正方:原材料的稀缺令人堪忧
如今红木家具市场上,降香黄檀的一木难求,檀香紫檀好料价格的居高不下,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而民间俗称的“大红酸枝”也出现了大料难寻的趋势。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盛行300余年的红酸枝淡出历史舞台是早晚的事。
据业内某位对原材料颇为关注的人士介绍,明式家具首选用材降香黄檀(俗称海南黄花梨),清初期已基本耗竭,现存很少量的上等老料是以斤论价,特别好的长、大老房料每市斤价值万元;而目前暂无学名的“越南黄花梨”近两年来进入中国的数量已大为减少,上等老方料每吨也已卖到500万元左右。
再看檀香紫檀,真正产于印度南部迈索尔邦的无空心上等檀香紫檀老料,如今每吨在150万元上下。而历来在明清硬木家具用材中地位仅次于降香黄檀和檀香紫檀的红酸枝,如今市场上也已难见大料,每吨卖价达15-30万元。业内统计,目前国内有一万多家仿古家具企业,若有30%的企业以红酸枝木为原料,按每家企业年均耗用50-100吨的用量计算,每年需进口15-30万吨。而目前的进口量却远远满足不了3000多家企业的需求,供求达不到需求,造就了市场价格稳定及逐步拉升的局面。随着材料的价格拉升,红酸枝类的家具价格将水涨船高,远远超出普通收藏者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从事红木家具生产多年的李先生也说,导致檀香紫檀等木材价格趋高的原因是由它们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红木生长极其缓慢,比如檀香紫檀,需要生长500年直径才能达到15厘米;降香黄檀,这是唯一一种生长在中国的红木,现在已经基本绝迹,如今新培育的树苗,最早也得在500年后才能做家具;而红酸枝,一般也要生长300年以上才能使用。红木原材料原本就稀缺,在价值被发现并放大的这十年间,正面临着急速减少的状况,现在很多红木家具生产商几乎是带着一边做家具、一边为木材默哀的心态在工作。真正好的木材,用一根少一根;真正用好料做的家具,卖一件少一件。现在某些质量上乘的红酸枝家具已被一些红木家具商当成了“镇店之宝”。由此看来,传统用材的日渐稀缺、家具价格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前景不容乐观。
反方:寻求红木替代材使红木产业得以永续
红木家具产业受原料来源匮乏,这一客观条件的制约固然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木材的多样性和可再生性的特点,现在还不是喊“狼来了”的时候。业内资深人士杨先生认为,红木家具断料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比如在乾隆后期,降香黄檀就用得差不多了,那时候红酸枝就顶上来了。如今红酸枝也出现了断料的势头,但现在很多红木爱好者已经开始热议“红酸枝断料后,我们该选啥”了!再者说,《红木》国标33种材里还有许多未被广泛使用的材料,即使在《红木》国标以外,硬木也比比皆是,没必要固步自封,局限在香枝木、紫檀木、红酸枝这样高端的材料上。一些品性好、硬度高、花纹靓、油性大、可耐磨的木材一样拥有唯美凝练的品质,从它们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其内敛含蓄而又不失高贵的韵味。追寻红木家具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也会发现,一种贵重木材用尽后,必有另一种木料出现,从而使红木家具文化在新的载体之上得以继续传承。
随着70后、80后的成长,目前红木家具消费群体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消费市场新生力量的出现,无疑给红木家具产业带来一线曙光。从事红木家具专业卖场经营多年的吴先生对产业前景持乐观的态度。据其分析,现在红木行业有很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对红木家具的认知和了解均来自于红酸枝以下的种材,大果紫檀(俗称缅甸花梨)等的市场表现就十分抢眼。这是因为与所谓大红酸枝的原材相比,这些材料还有大料,价格也相对便宜,由这些木材制成的家具的价位,普通消费者承受得起。因此,红木家具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的。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人才、新市场、新观念的不断推陈出新,红木家具市场势头不但不会消弱,反而会后劲十足,出现产业永续经营的新局面。(载于《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2012年第三期,作者:张俊杰)
[ 网站编辑:李世兰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