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木的香气让神情入定,花梨木的纹路让思想行云流水,紫檀木在把玩间注定一种特殊的因缘……莆田木文化正在演绎传奇,里面到底蕴藏着多少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流传在莆仙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凭什么左右了一个在全国都极有影响的亿元大市场?
在莆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访间,记者们渐渐发现了木业市场繁华背后的魅力所在。
“太师椅”千年传承的文化符号
在仙游坝下,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古典家具厂家,都在制作太师椅。“太师椅”,人们从宋代就一直叫到今天,这里面有的是掌故。
传说曾五度拜相的蔡京被参奏弹劾返乡,在家乡福建省仙游县九鲤湖祈梦时,九仙梦示其诗曰:“刻木铭心处,乘雷可升腾”。蔡京睡梦醒悟,亲自绘制草图,立即召集本地的能工巧匠,制成一些家具,这就包括了“太师椅”,蔡京首开“仙作”木雕工艺先河。那把“太师椅”的样式,虽然随朝代沿革有些变化,但都是后代工匠争相学习的基本“课程”。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莆田艺人都感慨,只有尽力去模仿原来留传下来的太师椅,才能把太师椅做好。一些专家研究发现,太师椅有不少地方都是黄金分割的比例,根据人体坐上去的绝对舒适度决定尺寸,虽然线条很简单,但做到位实则很难。
仙游县委宣传部一位对“仙作”工艺颇有研究的工作人员说,和太师椅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还有莆田仙游工匠的手工艺,其中很多都是从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
莆田不少艺人的手艺都已是传了四五代了,像在莆田做木雕的李凤强,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莆田小有名气的木匠。发展到李凤强这一代,已经开始使用电脑来绘图、设计了。而李凤强的下一代则不仅在家里学,还到高校去深造。
莆田木工的传奇从宫廷家具开始
“我们这里主打紫檀木和花梨木等,最上等红木原料的宫廷家具。”这已经成为仙游古典家具产业的一个标志了。
在20世纪末,有一批北京上海的收藏家看到了莆田的木工不错,又有文化底蕴,他们想到了扶持一些艺人,做仿明清古典家具。
“皇帝都喜欢的东西,相信一定会有市场。”仙游的一批手工艺人,调查分析了皇宫所用的家具材质和功效,发现皇帝用小叶紫檀作为办公家具,如此会见大臣时,显得大气庄严、肃穆、厚重;而在自己书房等休闲区域,使用海南黄花梨等制成的书桌和书柜,因为黄花梨色泽淡雅、活泼,纹路形如流水,可让思想自由驰骋。
这批艺人认定,在盛世之下,如果这样高端的家具,能够用高超的技艺复制为民间所用,一定会有市场。在这些理念的支撑下,第一批莆田人开始了他们的传奇。
公元2000年起,仙游坝下村开始真正繁荣起来。“仙作”工艺师选择了最好的木材,吸收中国最好的工艺技术,将这一件件的家具当成是艺术品来打造。首批作品一出来,一炮走红。如今,在消费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场,坝下的产品占据了“大半江山”。
记者在仙游坝下调查时发现,来这里买古典家具的客人中,许多是冲着古典家具本身极强的文化鉴赏性而来的。前日,从江苏赶来订货的张老板说,天然的红木生长缓慢,至少要数百年,世上资源十分稀缺,特别是紫檀木和花梨木更是红木中的极品,加上纯手工的打造,一刀一锯一刨地按传统工艺手工完成,没有一件作品是完全相同的,收藏后,升值潜力巨大。
莆田雕刻 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记者看到了一件雕着清明上河图的顶箱柜。据介绍,这个顶箱柜刚刚被一对江苏的老夫妇以80多万元买走。
说起这个柜子,是莆仙工艺师和江苏工匠、江西工匠以及广东工匠,花了数月的工夫通力协作而成的。仙作家具、苏作家具、广作家具的各方面优势和文化都融合在这个柜子上,再加上传统的清明上河图,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产物。
像顶箱柜制作这样的分工,在“仙作”家具中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莆田雕刻,正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熔炉。
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