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囡 凳是我国传统的坐具,使用历史相当久远。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释名》中释床帐曰:“榻登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无“凳”字,只有“登”,其物相当于后世的脚踏,亦可作为坐具。即使在距今并不遥远的清代,凳子与脚踏还有相通的地方。今天我们使用的“板凳”有可能就是“脚踏”衍生出来的。最早见的凳子形象,是汉代墓室壁画上的腰鼓形圆凳,和北魏敦煌壁画上的方凳。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明代,凳子式样已经很多,造型也更优美了。
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在坐具当中,马扎是最早出现的,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个靠背就衍变成了椅子。宋元两朝是我国家具业发展承前启后的时期,随着这一时期高足家具的普遍应用,凳子的造型也向艺术化、合理化发展,这时的凳子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凳子的形态了。明清两代,凳子的造型及式样都比前代优美了许多。明代的凳子分长方形、方形及圆形几大类,造型朴素,不事雕琢;而清代家具中的凳子,品类繁多、造型各异,有方形、圆形、桃形、梅花形、海棠形,在装饰手法上也普遍采用了浮雕、镂空、镶嵌、彩绘等多种方式。
在制作方法上,分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形式。有束腰凳大部分都用方形材料,很少用圆料,而无束腰凳则方料、圆料都用。如罗锅枨加矮老方凳、裹腿劈料方凳等。有束腰者可用曲腿,如鼓腿膨牙方凳,三弯腿方凳,而无束腰者都用直腿。有束腰者足端都作出内翻或外翻马蹄儿,而无束腰者腿足无论是方是圆,足端都很少作装饰。
长凳中有长方和长条两种。条凳是长条形座面的凳子,四腿向外撇成八字形,俗称“四腿八叉”。与条凳类似的还有春凳、板凳等。春凳也是一种长条形座面,只是座面比条凳要宽些。春凳的制作主要使用硬杂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四边加牙子、吊头,座面是落堂式,有硬木或藤心等不同处理。板凳也是条形座面,只是比较简单、质朴。一般只是用硬板座面,杂木制作的粗用凳子。
明代圆凳造型略显敦实,它和方凳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凳因受角的限制,面下都用四腿,而圆凳不受角的限制,最少三足,最多可达八足。一般形体较大,腿足作成弧形,牙板随腿足膨出,足端削出马蹄,下带圆环形托泥,使其坚实牢固。
马扎也称胡床或交床,是一种折叠凳。即西汉时自西域传来的胡床。从北齐《校书图》和敦煌壁画上见其形象以后,多年来未见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八根木棍交接而成。马扎有绳座面和皮座面之分。
脚凳有两种式样和两种不同功能。一种是带有滚木装置的凳面,脚踏之上,来回滚动,摩擦脚心的涌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另一种则是专为踏脚承足的,也称脚踏、承足、搁脚凳等。
其实,到了明清两代,凳不仅仅作为坐具来使用了,它的用途更为广泛。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有花几的作用,摆放盆花、盆景。置于家中高大的顶墙柜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现代,凳子已经演变得千变万化了,各种各样的坐具,令人目不暇接。但凳子,永远是它们的老祖。
豪美的现代空间,置一朴朴素素的凳子,给人一种返朴归真的遐思……
(原载《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