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籍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地下出土资料来看,早期的书籍,至少在商朝,主要有简册和帛书两种形态。所谓简,就是加工成的竹质长条和木质长条,竹质的叫竹简,木质的叫木简。一般每一简写一行字,竖着写。简的长短不一,历史记载,重要文件用长一点的简,例如汉朝人写经书(《易》、《书》、《诗》、《礼》、《春秋》)用二尺四寸竹简,法律条文也是二尺四寸竹简。写“传”(解释经书的文献)就用一尺二寸的简,写“记”(例如《论语》)就是八寸简,至于“符”(出入证)只用六寸简。根据重要程度不同,规定长短不同。一篇文字写好了,用许多根简,要用绳子编成册,就像竹簾子,不过竹简要宽一些罢了。这种简册平时不看时卷起来放在架上,所以古书数量单位称“卷”,“读书破万卷”,“卷”,“捲起来”的意思。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籍文献,中国很早就有纺织技术,其主要需求是穿衣盖被,有身份的还要掛帘子,但这种织品也可用来作书写材料,更适合绘图。古代战争,对地图需求很大。帛书不用时是折叠起来存放的,帛书轻便,容易保存携带,但也贵重,一般情况下仍以廉价的竹木简为书写材料。竹木简用毛笔写,写错了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刀、笔是文具中常用的配套之物,就形成了一个词“刀笔”。古人称秘书一类的官吏为“刀笔吏”,也从这个意思而来。后来又称协助人打官司的“讼师”为“刀笔吏”,意思说这种人笔利如刀,那就是后来的借用了,不是“刀笔”的本义。
简册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很长,到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才正式废止,如果上推到商朝(公元前17世纪建立)的话,也有大约2000年之久,实际时间还要长。
简册是被纸取代的,中国人发明的纸对世界文明是了不起的大贡献。西汉时就发明了纸,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正式取代简。在纸张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以后,其形态仍有摹仿简册的意思,比方说把纸一张一张粘接成长条,有的达几丈长,然后在一头粘上木轴,捲起来,另一头加上一根带子,带子上加个牙签,捲好后用带子缠牢,用牙签别上,这样一种捲起来的书,叫“卷子”。唐朝的书基本上都是卷子,敦煌出来不少,有几万件。卷子很长,阅读时边取开边看,另一头就不得不跟着捲起来,一头取开,一头同时捲起来。看完了再从木轴一头捲,另一头则随之再取开,最后恢复原状。麻烦得很。假如是一部字典,例如《玉篇》、《唐韵》,这个字又在书的尾巴上,那就得全部取到头,看完再捲上,确实麻烦。所以人们想出个办法,把这长长的纸条一反一正折起来,成为一个长方形的册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折子”,从书籍装潢上说叫“折装”。因为后来折装这种形式长期用于佛经、道经,所以又叫“经折装”。经折装翻阅方便,但也有麻烦——容易折断。断了就成了散页,如果把散页装订成书,那就与今天的书有接近之处了。
唐朝人就开始把散页装订成书本,但到宋朝才普及。这种书本有“蝴蝶装”,版面向内折叠,多页理齐,从折叠线处加糊,外加封皮,连背裹起、粘牢,就成了。与今天的平脊精装书也许接近些。这种单面印刷的书,当你翻到带字一面时,左右两页全有字,再翻一页,则左右两面都是无字的背面,有一定的不美观处,浆糊也易散、易脱落。所以人们又想起了另一种装订——“包背装”。这种方法是版面向外折叠,然后由多页组成一本,理齐,在版面以外空白之处,即书的右侧打孔装订,用一头细一头粗的纸捻子,细头穿过孔,用力从细头拉,纸捻子越来越粗,就固定牢了。用木锤把纸捻锤平,外面上封面,与今天的平装书一样。不过每页都会有字,没字的一页被装订在里边了。这种包背装流行于元朝和明朝前期,是一种很好的装订形式。不知为什么,在明朝中期被另一种新装订方法取代了,这种新方法是“线装”。线装折叠方式与包背装一样,也要把一本书用纸捻子先订牢,然后上封面。封面改为前后两个单页,大小与书本相同,这样书背就不用包住了,而是露出内文纸,就是说线装书从四个侧面都可以看到内文纸。这前后两张封面加上后,从书的右侧,也就是纸捻子装订的那一侧,打四个孔,用线缝起来,就成为线装书了。
古书是配有书套的,比如卷子,大约每十个卷子配一个书袋子,这个袋子叫“帙”。“卷帙浩繁”这个成语比喻书多,就这么来的。宋代以来有了书盒,一般用硬纸版外面裹布,糊成盒套,叫函套。加帙或套,都是对书的保护。
线装书在清末民国年间逐步被外国传进来的平装书和精装书取代了,现在还有个别地方生产线装书,已不是主流了。
图:
1.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一卷
宋开宝八年(975)吴越国王钱俶刻本(五代刻本)
纸本1轴
成交价: RMB 6,384,000
2. 王圻撰 三才图绘一百六卷
王圻撰 三才图绘一百六卷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本
16函106册 白棉纸
成交价: RMB 4,480,000
(原载于《中式生活》杂志2011年第三期,作者:杜泽逊 图:北京保利拍卖)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