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木雕花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被世人所存留,并逐渐用于家庭环境的布置,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令满堂生辉,使现代化家居环境更富有文化艺术品位。
明清木雕主要包括建筑和家具的构件两部分。家具木雕花板由床、柜、橱、书房及生活用具等组成,木雕工艺较为精致细腻,作品规格多为小件;建筑木雕由枋、梁、门、窗、雀替等组成,雕刻工艺粗犷大气,画面构图装饰性较强。两者雕刻内容均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走兽四大部分为主题,与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一脉相承。雕刻技法主要有圆雕、透雕、双面雕、镂雕、阴阳雕等,其作品把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戏曲人物等在构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华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洋洋大观的雕件之中,以建筑上的雀替构件尤为醒目,别具一格,极具艺术观赏性。
雀替是中国古典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又称“撑拱”,古玩市场上俗称“牛腿”,北方地区叫“马腿”,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
中国历朝历代对建筑规格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统一结构,对于建筑房屋的彩绘颜色,也有严格的限制,如宋代有“凡庶人家,不得施五色文彩为饰”,明代也有“庶民居舍,不许饰彩色”的规定。
明中期至清中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明代出现早期资产阶级萌芽,清代又出现“康、雍、乾”盛世,大户人家纷纷在祖籍故地大兴土木,建造豪宅,粉墙黛瓦,雕梁刻栋,不惜工本地把财富充分体现在房屋建筑上。而“牛腿”恰恰是一座民宅中一个非常注目、象征财富的标志性木雕构件。
“牛腿”木雕选材多以檀、楠、银杏、香梓等木材为原料。表现题材以人物、走兽为主,山水、花鸟为辅。造型优美,主题鲜明突出,景物陪衬相宜,多层次透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虽然“牛腿”在雕刻内容上大都离不开人物、山水、走兽、花鸟四部分,但互相之间可任意组合,其作品很少雷同,而是完全根据房屋主人与工匠的嗜好而雕凿。它把房屋主人的思想和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
常见的走兽类以狮子、梅花鹿、大象、龙、马、虎等为代表。一般是以谐音来体现寓意,如大象表示“万象更新”、“吉祥如意”、“气象万千”等词语之意;梅花鹿象征长寿,“鹿”又与“禄”谐音,寓意高官俸禄,代表着财与福;狮子则有“事事平安”、“师出名门”、“官登太师”等吉祥语之意,百兽之王的狮在民间有辟邪镇歪的说法;而马、羊、虎、犬、牛既有封建礼教“忠孝节义”的含义,又可谐译为“马到成功”、“三羊开泰”、“虎虎生威”等吉祥语。
人物题材是“牛腿”的精华部分。表现内容更加广泛,包罗万象,各具风采。民间常见的一般是以“福禄寿”、“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渔牧耕读”、“魁星点斗”等为内容。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典故、戏曲人物、民间神话和文人雅士形象乃是木雕的精华篇章。尤其一些清雅脱俗、具儒者之风,有文人画风格的木雕“牛腿”,弥足珍贵,成为玩家手中的珍藏。如“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文科殿试”、“连中三元”、“郭子仪上寿”、“温公警忱”、“状元及第”等。在江南、浙南、徽州一带,还出现了用整部历史典故雕刻主题的民居院宅。东阳有一座民宅的主人,为了满足母亲看戏的嗜好,居然把整幢民居遍雕成戏曲故事,而把屋檐上的“牛腿”个个都雕刻成为戏中角色。
“牛腿”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了形状造型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明初期“牛腿”仅仅是一根较细窄的能够支撑斜木的棍、杆形状,只在棍、杆上稍微雕凿一些竹节、花鸟、松树之类非常简练的浅雕。明中期的“牛腿”演变成倒挂龙形。到了清代,“牛腿”又改为斜木形。直到民国初期,因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冲击,“牛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牛腿”的艺术风格同样经历了多次演变。明代崇尚线条流畅简练、风格粗犷的纹饰。清中期变得繁琐,精雕细凿,流行密不透风的建筑风尚。到民国时,又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提倡透视写实、比例合理等美术理念,“牛腿”也出现“西化”。
当然,“牛腿”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也有高、中、低三个层面。艺术表现力则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文化层次低的商贾、暴富者等,其住宅的木雕表现较为直白,用意开门见山,一目了然。而状元、进士、秀才、儒商等的府第,其雕刻文化品位高,人物与动物画面构思巧妙,典雅含蓄,耐人寻味。此类作品在木雕中比例很小,是“牛腿”木雕中的极品,收藏与投资价值很高。文/徐和平
(编辑: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