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人们对它的了解、认识,首先就是它的药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文中荼作茶字解,说明茶比一般草药的药性略胜一筹。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对茶的药性不断发掘与应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清代,宫内每年收到来自南方各产茶区进贡的茶叶。在繁多品种的贡茶中,对于药性十足的茶品,以不同方式利用之。如下贡茶在药用中,使帝后等人在保健及治愈疾病方面受益匪浅。
茶卤:外用去毒
茶卤,即是浓茶汁。因它具有色浓、味重的特点,很符合北方人在饮食上追求色味厚重的标准,自然成为北方人的热捧,进而也成为清代流行的饮茶形式之一。清代,宫内清茶房也备有茶卤,用途是多方面的,但外用疗伤就是其中的一项。在清宫外治方中,一些外敷的药在使用前,需用液体调治敷药,诸如醋、酒、糖水类,而茶卤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宫内的《消毒散》,针对患丹毒热毒,无名肿痛时,可达到消毒止疼,消瘀退热。用法是先用茶卤将药末调稀,敷在患丹毒与肿痛的周围,见药干时用茶卤勤扫,如此反复,在茶卤的参与下使药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令热毒气出,其毒自解。《消肿定痛散》,这是御医专为光绪皇帝所拟,针对其患疮痈肿毒诸症,通过活血止痛,解毒消肿达到治愈。此方是用茶卤调制才能敷用。《散火止痛敷药方》,具有疏风理气,解毒通络之功用,可主治疮痈肿毒诸症。此方由八味药材研细末,但在敷用前要用茶卤兑少许蜂蜜进行调治,方可贴于患处。《五虎丹》,具有活血通经络,祛风止痛的功用,专治跌打损伤,经络血瘀,皮肉损伤,破流鲜血,受风作肿,疼痛不止等。此药方由七味药材研细末,若将药敷于破处,需用茶卤调制后敷用。《头痛散》贴,具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主治头痛。此方有六味药材研细末,再用清茶卤调匀,摊于布上贴之。
在清宫的外用药方中除用茶卤外,有时茶叶也被列入其中。宫内的《清肝明目薰洗方》,具有祛风清热,活血明目之功效,主治目赤肿痛等诸症。此方由七味药材组成,其中就有珠兰茶。《理窍聪耳方》具有清热疏风,开窍聪耳,主治耳聋耳鸣。此方由五味药组成,其中就有青茶。《松萝茶瓜蒂闻方》,具有通关开窍之功用,主治头痛。此方仅以松萝茶、瓜蒂两味药材组成。《透脑闻药》方,具有通关开窍之功用,主治头痛、头眩等症。此方由三味药组成,其中有松萝茶。《避瘟明目清上散》,具有芳香避瘟,清热解毒,主治风热上壅,清热解毒。此方由十位药组成,其中即有珠兰茶。
上述清宫的一些外用药方中,取茶卤或茶叶,主要针对帝后等人内火攻至皮肤、眼、耳等部位,以至生痈、疮、目赤等诸症,需清热散毒而用,这从客观上反映了茶对解体内热毒有着天然的效力。
六安茶:去消滞
清代,由南方进贡的芽茶中,产自江苏天池山的天池茶与安徽六安州及辖地霍山县两处产的六安茶,是宫内后妃等人指定的日常饮用的茶品,其中又以六安茶为主。因六安茶进贡数量有限,宫内皇太后等人依身份按额定数量领取。以乾隆初期《奏销档》中记载供内廷各主位日常饮用数目为例:皇太后每月用六安茶一斤;妃每位每月用六安茶十二两;嫔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两;贵人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两;常在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两;答应每月每位用六安茶三两;果亲王阿哥、公主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四两、二两不等;和硕淑慎公主、和硕端柔公主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两。皇帝及其家眷们如此青睐六安茶,日饮不辍,这一情景是与前人赏识六安茶有着一脉相承。
六安茶,早在唐朝称为霍茶,在一些人的眼中视为能消滞物的上好茶品。最为典型的是唐末宰相李德裕,一次得到霍茶(即六安茶),当众命人烹了一碗,随即倒入有肉的食盒内,并盖上盒盖。待次日,开启盒盖后,只见“肉已化为水”,众人观后惊叹不已。这一事情被记录在《李德裕遗书》中,这对于后人了解、认识六安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明代,此茶因产自安徽六安州及辖地,故名为六安茶,并沿用至今。明人在品鉴六安茶中,更多地人感受到它能助消化,去油腻,打体内积食,可有效缓解进食过饱引起胃胀等的身体的不适。所以,一时成为叫得很响的茶品。“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并视为“宝爱”之物。明代文人也深有感同地称“六安茶如野士,尤养脾食饱最宜。”同时,还有人提出“入药最效”的观点。
[ 网站编辑:李玉华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