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那“焚琴煮鹤”的年代,北京城已习惯了躁动与寂静的交织。在东城一条胡同的小四合院里,不时传出“吱嘎吱嘎”拉锯的声音。平房里,一个个头不高的壮年正在锯松木板儿。那年头儿,时兴自己打家具。他利用业余时间,把无处释放的精力,全使在制作沙发、书橱、大衣柜上……
这个人叫高文彬,出生在北京,一直住在东城。童年时住的大院里,有个河北衡水人开的家具厂。他打小爱去那里玩儿。一个大坑里码放着许多开好的料,把下面铺的锯末点着,上面盖着铁板,这“烘干”前后得个把月。大热天,工人们把鱼鳔放在锅里,下面点火,边熬边砸。无论是猪皮鳔,还是鱼鳔,熬起来满院腥臭,可老师傅说用它粘家具绝不开榫,万年牢。高先生还喜欢看油漆师傅打腻子、上底色、刷漆。家具越刷越亮,他兴奋得直拍小手。这一切,不仅让他很小就了解到家具制作流程,也使得他对家具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真正与红木器件结缘的还是胡同里的那两个小器作。小器作主要做些小物件,什么镜架、梳妆盒、首饰盒、小箱子、小柜子,师傅用的工具与家具厂也不完全一样。高先生喜欢去看师傅们干活儿,师傅们也喜欢这个小男孩儿,特地用边角料给他做了个一尺来高的小立柜。这是他第一件属于自己的硬木器件,就此,高先生与红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光荏苒,倏忽数十年。那个曾经拥有红木小立柜的小男孩儿,已经成了传道授业的大学教师。高先生对传统家具的喜爱,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好玩儿上升到审美的理论高度。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传统家具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这时,高先生虽已退休,但一直被反聘。由于有了兼职,收入相对增多。高先生对传统红木家具的未了情结,又开始萌动。数十年前曾经拥有的小立柜,老一辈留下的紫檀木炕桌和一对很好的樟木箱子,都在文革中流失了。现在能不能再拥有几件自己喜欢的物件呢!那时候北京的专业红木家具厂商还屈指可数。高先生成了这些店家的“常客”。终于有一天,一对红酸枝三弯腿的花几进入了老人的视野,这对花几曲线优美、做工考究,膨牙上福寿双全的雕花饱满圆润,四面开光,整体物件恰到好处。高先生心动了,这是缘分,下定决心,把它们“请”回了家。这对花几是高先生认知传统红木家具的一个新的起点。
从此,高先生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拥有它们的欲望。二十多年来矢志不移,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收藏与自己结缘的红木家具。
新世纪到来,高先生也从平房迁入了三室一厅的楼房,不能不去看看老先生现在的居室。一进客厅,眼前一亮:迎面是黑酸枝的两圈一几,造型大方,用料实在。右面靠墙摆放的是一张卷云牙子插肩榫蚂蚱腿的翘头案,型体硕大,做工讲究,桌面纹理亮丽,有度有型,品相不俗。翘头案上方墙上是“富贵”、“平安”、“吉祥”、“如意”四扇挂屏,上刻博古浮雕,边框是透雕拐子纹。左面墙上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下是一张简洁大方的素牙平头案,案上摆满了主人喜欢的灵壁石和树化玉。这一堂酸枝木家具,多饰亮漆,包浆满润,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让人觉得满室生辉。
老先生微笑着说:童年有幸结下了红木情缘,成年却无法了断,晚年才圆了这个梦。人的生活就应该这样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本文照片由高文彬提供)(原载《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和摘编)
[ 网站编辑:李世兰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