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历史回音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秦国六博棋之初探

2010/5/12 17:14:00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作者:赵越

   秦国时期的六博棋,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群中的第十一号、第十三号墓出土了。她的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对于六博棋的论述,众说纷纭。三十一年过去了,但六博棋到底怎么下呢?至今还是一个千古之谜。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并借鉴相关资料,得出以下体会。

 

 

 

棋盘棋子

    凡下棋对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棋盘、棋子和比赛规则。至于其他物件均属附品,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添加。
    查阅《云梦睡虎地秦墓》一书中对六博棋有两处记载:其一,第55页描述六博棋:棋盘为长方形,正面阴刻规矩纹,还用红漆绘四个圆点。棋子有两种:一种为长方形,一种为方形。棋子十二颗,均涂黑漆。六根博筹,用半边细竹管制成,中间填金属粉。其二,图版四二项下六博棋图中的六根博筹中,有三根的一头上安有细铜丝。
    六博棋应是以黑白双方各六枚棋子而命名。
    六博棋棋盘由六个元素组成,或者说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棋盘以隐形太极八卦图而设计,太极生两仪--黑白两条鱼;两仪生四象--四个圆点;四象生八卦--周边八方。四角为阴,四边为阳,中心为太极。就象有博筹一样,随棋具应该配有黑白两条阴阳鱼放在棋盘中心处。二是棋盘中四角寓意东南西北,由此起步,最后归中。三是棋盘中设有三十二个行棋点。四是棋盘中四个圆点的作用,在双方对局时,一方将另一方的棋子俘虏以后,将这枚棋子打入到对方的圆点内,使之由角上以"1"重新起步。五是棋盘中间藏有内八卦,这八个点上的棋子,凡逢"一"时,就可直接进入到太极中心处。六是棋盘上的行棋点线,虽由邻近点可进可退,但除中间四角的点以外,棋子只能是由角到点,而从点不能直接到角。
    棋子应以黑白两色各六枚来区别双方。从出土的实物可以鉴别:以长方形,正方形来区分双方的棋子,以长宽高来比较,是不太可能的。其次十二颗棋子确实都显黑色,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六枚是涂过黑漆有反射光,而另六枚则暗淡无光,由此分析是骨质(或木质)由自然白色经过二千多年而失色发黑。
    六博棋子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律:开局前,双方将自己的六枚棋子各取三枚在棋盘己方的两个角内平放。走棋时棋子在到达的点上横放。当棋子最后到达中心内时竖放。

划拳猜数

    对局时两人用单手或双手通过划拳猜数的形式来确定先后手和行棋步数。查阅一组十五个画面的六博棋对局图,粗看二人在对局时手舞足蹈,细观察却深藏奥妙,特别是甘肃出土的六博木俑一图,左边棋手伸出左手掌似礼貌般地请对方先下棋,而右边的棋手伸出右手时,却显示的是"三",正是两人喝酒时猜拳以赌输赢的手势。而另十四幅画面,对局的两人看似轻歌曼舞,却应该是夸张地刻画了两人猜拳时那种兴奋的状态。
    在有六根酬码的条件下,六博棋的胜负和应以四比二为赢家,以三比三为和局。
    云梦睡虎地十三号墓出土的六博棋具中,六根博筹有三根一头尖上带有细铜丝。双方如何夺走这六根博筹呢?一是六根博筹是双方共有的,应放在两人对局棋盘的一侧。二是当一方第一枚棋子进入中心点时,获取没带铜丝博筹一根。当第二枚棋子进入中心点时,获带铜丝博筹一根,同时在中心点内钓回自己同颜色的一条鱼。当第三枚棋子进入中心点时,又获取没带铜丝博筹一根。当第四枚棋子进入中心点时,又获得带铜丝博筹一根,同时在中心点把另一条鱼钓回。此局即为结束。三是当双方形成三比二的局面时,最后再进入中心点的一枚棋子便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当出现四比二时,胜者将会用获得的第三根带铜丝的博筹到对方的面前钓走别人已赢去的那条鱼而分出胜负。第二,当出现三比三时,胜者虽获得了第三根带铜丝博筹,但却只能以和棋作最后的判定。

行棋规则

    据文献资料记载:晋人许博昌创编了一套六博棋的游戏口诀,使得"三辅儿童皆颂之",由此推断,六博棋的比赛规则应该较为简单,而关键之处则应该是在运算步数上做文章。
    六博棋棋子的运行有七个方面的规则:第一,棋子起步的所在点以"0"计算。(四个圆点中的棋子起步,从角上可以"1"计算)。第二,棋子在行进时,前面无子,则顺利通过。第三,棋子在行进时,最后一步遇到自己的棋子,可同时放在一个点上。第四,棋子在行进时,最后一步遇到对方的棋子,则立即将对方的棋子放到对方任何一个圆点内。自己的棋子就停在那个点上。第五,棋子在行进时,途中遇到对方或己方的棋子,则不能通过。计数时,包括那个点,往回退到自己满意的点上。第六,棋子在行进时,不允许前后左右反复走动,只能在前方有棋子阻挡时,有两次以内的资格通过或是停留在所经过的点上。第七,棋子在行进时,不允许由棋盘横线左边的点从邻近边角的点通过。笔者认为,这两个点的设计,是六博棋盘最为精妙之处,它的局限将使棋局复杂化,在运行中增加难度。

行棋技巧

    一盘棋的对局,由开局、中局、残局、直至结束,虽以棋子到达中心处为目的,但对局中打击对方的棋子,延缓对方的进军速度却是一项重要的过程。这就涉及到对步数的计算。从角上如果以 "0"起步,经左边最快得"5"步进入到中心处,而中间所经过的四个点,均为单行线,如果有棋停留,则后面的棋子将不能直接通过。棋盘中的边角点是重要的停留点,它既不影响右边别的棋子前进,相反,在划拳猜数是"4"、"5"、"6"、"7"时,都可以一次进入到中心处。棋盘中横线的两个点,是迂回点,在步数上可加1。棋盘中竖线的两个点,是交通要道,棋子在此停留,既阻塞自己的通道,又易受到对方的打击。中间方角的四个点,是停留点,虽离中心处只一步,但极易受到对方的打击。棋子从角上起步,当划拳猜数是"4"时,就得从右边运行,将此棋停在横线左边的最佳点上。棋子从角上起步,当划拳猜数超过"8"时,就得进入到中心方框的点上,至于下一步怎么走,要以猜拳数来确定,是"1"就立即进入中心处,是别的数可以考虑打击对方的棋子,阻塞对方的通道,也可以走另一枚棋子。当前面有棋子阻挡时,在运算中,可以绕道而行,也可以就此回退到最佳点。但最好不要重叠,应留有猜拳行棋数的另一路变化。
    猜拳时第一次胜者在开局时依据两人数之和先下棋,第二次的胜者会出现两种比赛方案:其一,谁猜对就继续走棋;其二,黑白双方轮流走棋。
    在游戏中,两种方案都可行。前者有趣味性,而后者有公平合理性。可根据两人的约定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比赛。
    双方以单手猜拳,是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它由"0--10"而产生各种数的变化,因变数简单,故老少皆宜。双方也可以双手猜拳,它由"0--20"产生数的变化。单手猜拳是以胜负结果为主,而双手猜拳则重在过程,重点是去攻击对方的棋子而取乐。它是高智商的较量。
    猜拳方法:一是单手猜拳,口念"0、1、2、3、4、……10"即可,两人之数相加,说错者为输。二是口念"一点红、哥俩好、三桃源、四季财、五魁手、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九归一、十全十美"。另外,还有失谜的现象,当一人出二指口念"八匹马"时,对方就是出五指,相加也是七,他肯定说错,故立即判输。至于另一人说对或说错均以第一判决为准。

博筹计数

    博筹应是比赛时用于计数的酬码。有资料记载:箸是种长形的竹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所用的骰子。还有专家认为是双方走棋时所用的拨杆。
    查阅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精制六博具盒图片:棋盘与云梦出土的完全一样,盒内两边各放有比六博棋子窄一半的长方块十块,另有博筹42根,又查阅河南灵宝出土的东汉绿釉陶六博俑图片并记载:下为坐榻,榻上置长方形盘,一侧放六根长条形箸,另一侧放博局,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有二枚圆形的鱼。
由此可见在西汉年间用六博棋对局赌彩,在达官显贵之中,六根博筹已不够计数了。由此推断,双方各十条长方块用于计大数,而博筹只能计小数。从东汉六博俑的长条形箸分析,因六根形箸几乎占了一半的桌面,它既不能投撒来确定走棋时棋子的运行的步数,更不能在行棋时作拨杆之用。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版权声明:本站是中国红木新闻第一门户,本站只转载中央党报、新华社、中新社、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新闻门户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的文图,所转载文图不代表本站观点,文责自负。另,本站无力承担所转载文图的稿费,如需删除请及时与本站主编室联系。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解密六博棋 (2010/10/1 0:44:00)
·秦国六博棋之初探 (2010/5/12 17:14:00)
·秦国六博棋之初探 (2010/1/26 13:51:00)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