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古玩杂项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解密六博棋

2010/10/1 0:44:00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作者:王一熙

有时候,我们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古人勾起我们好奇的就是那间或从泥土中出来的东西,让我们想象古人是怎样生活的,而当一套几千年前的完整的棋具完好无损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完全不知道它的玩法的时候,那种感受是很遗憾的。

六博,就是这样一种让国人遗憾的游戏,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完整的六博棋具就有这样魅力,让人辗转反侧,想破解它的玩法,想和秦皇汉武对博一局。

六博即簙,是现代象棋的前身。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博戏最盛的时代,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喜爱这种娱乐。考古发现的实物,全部出土于秦汉墓中。文献记载,秦始皇、汉武帝等伟大君王,都喜欢六博,尤其是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曾因玩六博一时冲动,把吴王刘濞的儿子用棋盘给打死了,为后来他当皇帝后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七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秦汉时期的完整的六博棋具均有出土,而最能体现六博兴盛的要属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幅六博棋具了,我们在看马王堆的展览的时候,大多的时候会看到这套东西。要想破解它的玩法,先让我们仔细了解一下这套棋具,先从实物上找线索。

图一是这套出图六博棋具的全貌,根据这套出土棋具,如果我们知道玩法的话,那么两个人完全可以用这套棋具来对博一次,那样的话,该是多么的惬意。

一套六博棋具最核心的有四个部分,通俗一点就是棋盘、棋子、箸或茕,其他的比如棋盒、削刀等都是辅助工具。

先看棋盘和棋子,怎么看也和中国象棋的棋盘有点不搭调,“楚河、汉界”在哪里?现代中国象棋的“车(两子)、马(两子)、相(两子)、士(两子)、帅(一子)、砲(两子)、兵(五子)呢?该往什么地方摆呢?而现代中国象棋,一方有十六子;而汉代呢,一方只有六子,砲很显然是汉以后加进去的。如果只要六子,“士”就比较奢侈,那么就剩下车、马、相、士、兵五类了,六个棋子,有一个可重复,估计那就是兵了,有两个兵很正常。是不是车、马、相、帅、兵就和六博的棋子一一对应呢?

出土的棋盘用一块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板制成,一般长3045厘米。棋盘上面有“┍”“┑”“┰”等曲道。马王堆汉墓棋盘上有十二个曲道,是专供行棋用的。

出土的棋子,一般为12颗,大小在25厘米之间,用黑白或者大小来区分敌我,如果棋子大小相同,则分为两组,66黑。或者每组615小,且大棋的颜色与小棋的颜色也不同。据记载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五类棋子,是不是着五类棋子就对应着“帅、车、相、马、兵(二枚)”呢?

茕,相当于后世的骰子,掷子则回转,考古发现最早的茕是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石制14茕。汉代的茕皆为18面体,其中16面上刻着数字,另在相对的两面刻“骄”和“妻畏”二字。骄指骄棋,亦为枭棋。“妻畏”为骄的反义词,意不利棋步。马王堆3号西汉墓、江陵凤凰山10号西汉墓及临淄西汉齐王墓都出土了博茕。其胎质有木胎漆茕、空心错银镂孔铜茕和石制茕。

茕的作用是什么?棋子如何布置?如何行走?决定胜利的条件是什么?解决了这几个问题,那么六博的玩法就破解了。

茕的作用就是用来行棋的,有的六博没有茕,但有箸,使用方法就是“投箸行棋”,一套博具中有六根箸,投茕的博,与六博不同之处是没有箸,有茕;秦汉时期,和六博相似并流行的还有一种叫“塞戏”的游戏,当时又称 “格五 ”,它的棋盘和棋子和六博相同,不同的是没有箸也没有茕,我们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可以看到玩塞戏的情形。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印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从情形看,虽然不用箸和茕,但行棋也不是自由的,要靠“划拳”来决定。这就可以看出,有的用箸,有的用茕,有的用“划拳”来解决行棋先后,越来简单。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六根箸、十几个面的茕和用手势来决定行棋是有关联的,他们可能有先后关系,也可能同时存在,就看下棋人的喜好。

六根箸决定六个棋该走哪一个,两个人轮流掷箸,后来为了增加娱乐性,变成了茕,增加了天意的成份,有了“骄”和“妻畏”。骄指骄棋,亦为枭棋;“妻畏”为骄的反义词,意不利棋步。投到了“骄”,可以再有一次机会,投到了“妻畏”,一步也不走,行棋权转移。再后来,嫌麻烦的就直接“划拳”决定了。

行哪一个棋,要由天定,但哪个棋怎么走,有多种选择,这就要看棋者的智慧了。后来,象棋演变到把“天意”的成份都去掉,全靠智慧了,不过加点运气的成份还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由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天”定一部分,“人”定一部分,在偶然中取得必然的胜利,好像更能显示英雄本色吧!

既然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无法得知六博如何走,那么从现代中国象棋和早期象棋的棋盘和棋子演变是否可以推测六博的棋子布局和走法呢,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三国时期,象棋有些变化,但估计变化不大。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 ·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有点变化,到了宋代基本定型,和现代的中国象棋布局和玩法是一致的,32 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

那么考究北周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出六博的规则来。北周象戏,正是吸收六博、早期塞戏的特点,周武帝对塞戏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棋子数量。 北周的象棋走法与布局可从唐传奇中找到影子。根据唐牛僧孺(公元779-847年)撰写的传奇小说“玄怪录”里的一则故事,大意是:汝南人岑顺家贫,住在外族吕氏山宅中,夜间梦见天那军和金象军交战,有军师进曰: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王曰:“善”。于是鼓之,两军俱有一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横行一尺。又鼓之,车进。如是,鼓渐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乱交。顺臾之间,天那军大败奔溃,杀伤涂地,王单马南驰,数百人投西南隅,仅而免焉。醒后,面色憔悴。后来家人从床下挖出一座古墓,内有甲胄数百,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时间是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人称宝应象戏。这段传奇中就显示了当时象棋的游戏规则:“天马斜飞”就是后来的“马走日字”,“上将横行击四方”就是后来的“象飞田字”,“辎车直入无回翔”就是后来“车走直线”,“六甲次第不乖行”,就是“兵走一步不回头”,基本上和现代中国相棋的走法相同。棋子有五种:“天马、上将、辎车、六甲、老帅”,这和汉代的六博的五种棋子相对。所以可以看出,北周的改革,只是增加了棋子数,而棋子种类没变,规则和现代中国象棋相同。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南面有一名“薛岙”村子,村里有一块古棋盘石(图一),长宽各五十一公分高十一公分,四边刻着云头纹。相传是宋朝薛昌荣(1076-1131年)所有。经研究应是宝应象戏。

结合唐传奇中传说,和薛岙棋盘石的格路。研究各位棋史专家的多种说法,参考国际象棋和日本将
棋的阵法,草拟薛岙象棋(宝应象棋)的复原图。早期象棋作为战争模拟应有它的规律:大将横刀
立马(天马斜飞度三止即到上将边)于阵前,步卒严阵以待,王居阵后,左有军师指挥,右有天马
护驾,(王单马南驰)两边辎车直冲,扰乱敌方阵角,这不正是古代战场的阵形吗? 
阵形是:

那么根据北周的棋盘和摆法,六博棋的排法和走法就大概轮廓出来了。
六博棋五类六子,一“王”,两“卒”、一“马”、一“车”、一“相”,汉时称“枭、卢、
雉、犊、塞(二枚)”,“王”对应“枭”,“塞”对应“兵”,其他对应关系有待考证。
我们就不用“枭、卢、雉、犊、塞(二枚)”称呼了,以后简称六博“王、卒、马、车、相”。
棋子确定了,那么它们在杂棋盘上如何排列呢?
根据北周的布局推测,汉六博布局方式是:
卒、相、卒
马、王、车
棋盘的实质是:
楚河  汉界
走棋规则是:
王在中间,在宫中走,如现代中国相棋,马走日,相飞田,卒子过河不回头,车走一条线。
而投箸、玩茕和划拳,都是决定谁行哪个棋,来点偶然因素,棋盘很大,棋子不多,就如同现代
中国相棋的残局,还带点偶然的运气成份,现在迷底揭开了,大家完全可以复制一幅六博棋,和
朋友们一起玩一玩,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玩得如痴如醉,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陶醉一下。
秦皇汉武,我们可以一起玩六博了,如果你不告诉我怎么玩,那就按我们的规矩来了啊。
 
    红木古典家具网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解密六博棋 (2010/10/1 0:44:00)
·秦国六博棋之初探 (2010/5/12 17:14:00)
·秦国六博棋之初探 (2010/1/26 13:51:00)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