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女士题写的故居匾额
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郭沫若曾在此居住过十五年。1982年,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故居原来是清朝乾隆皇帝时和珅的一处花园,咸丰、同治时为恭亲王府的马号,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子孙将此处卖给勒达仁堂乐家药铺乐松山为宅院。1963—1978年,郭沫若居住于此。
故居庭院幽静,结构精巧,既有宫廷建筑的大气,又吸取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亭廊曲折,流水溶溶。沿着院内石铺的小道,来到故居的花园,这里树木葱郁,生机勃勃。郭老在世的时候喜欢种植花木,如今树木已郁郁葱葱,迭秀成堆,银杏树、百合、牡丹、海棠、芍药,使得整个庭院变得鲜活起来。风吹来时,鼻息间徘徊的不仅是花的清香,更有一种朴素而浪漫的诗人情怀,那是先生的精魂。
郭沫若的青铜雕像
郭沫若的青铜雕像静静地立在浓荫下,神色恬然,似乎也被眼前的美景触动,脑海里正酝酿着一首柔情的诗。
建筑
郭沫若故居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大门左首是一处垂花门,雕刻精美,垂莲柱上彩绘着花瓣,门内为卷棚,门外为清水脊。垂花门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和后罩房组成,各房之间有回廊相接。那红绿相间的回廊层叠起伏,给人深远悠长的无限韵味。
在五间北房中,西边三间是客厅,东边两间是郭沫若的办公室和卧室。左右两边是西厢房和东厢房,西厢房略高,东厢房略低,这两间房原来是郭沫若的子女居住的,如今,他的子女已经搬了出去,成了郭沫若的生平展展室。展室里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郭老80多年的文学之路。《女神》的激情、《星空》的浪漫、《屈原》的民族正义,郭沫若用它饱满热情的文字,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橱窗里那片片甲骨文,在记载着这位“说一口乐山话,弄得懂甲骨文”的作家的独道研究。
家具
郭沫若故居内部
郭沫若的客厅、办公室和卧室里的家具陈设,都是按他生前时候所在的位置摆放的,一点也没变。郭沫若生前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等重要职位,但故居内却没有一件高档的家具,故居内的家具都是近代新填置的一些杂木家具。
客厅里放着几组马蹄形排列的沙发。郭沫若生前习惯坐的位置是
钢琴前的单人沙发,这是因为他年轻时的两场伤寒,使双耳几近失聪,左耳要借助助听器才能听到。客人就分坐在他的左右两侧。在这间屋子里,郭沫若曾经接见过无数国内外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而如今,这里已经不会再出现郭老与朋友的谈笑风生,房间的门紧锁着,游人只能站在窗外,透过几扇透明的玻璃,来了解郭老生前的生活及工作。
办公室里,茶几、书柜、书桌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有郭老生前用的工具书,还有他写文章参考用的各种资料,曾经在这间屋子里,郭老度过了他晚年的创作生活。在两个写字台上面,郭沫若用蝇头小楷抄录儿子的日记仍整齐地摞在桌面上,那是他对儿子们的纪念,因为他有两个儿子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不幸去世。
耳房为
卧室,简朴的钢管床上面,整齐的叠放着郭老生前习惯盖的被子,铺着的是蓝色格子的床单。床旁边深棕色床头柜下放着一双圆口布鞋,一件衣服至今还挂在窗边的衣架上。此情此景,仿佛郭老还生活在这间简朴的屋子里,仿佛还会看见郭老早上醒来,穿上他的圆口布鞋,拿着衣服轻声去院里散步。卧室床旁有一排深棕色的柜子,存放着他常翻看的《二十四史》,每个抽屉外,贴一纸条,上面写有《史记》、《南北史》、《明史》等书名。
后罩房是郭夫人于立群的画室、书房和卧室。进门处是一张花梨木办公桌,桌面镶嵌的是大理石,办公桌一角放着一部黑色老式电话。当年,于立群就是在这张桌了上面,用毛笔写出墙上那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书法。办公桌后面是两个立柜,上面放着一个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曾经带给郭老无数欢乐的这台电视机,今天已经成为“古董”,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茶几上面的笔墨纸砚都是于立群生前使用过的,墙上挂的书法字,就是用眼前这支巨大的毛笔一挥而就的。这个屋被孩子们叫做“妈妈”屋,在这里曾留下过郭沫若、于立群和她的子女们许多欢声笑语。
幽静的小路、雕刻着历史的垂花门、婉转深远的回廊、记载着欢乐与奋斗的简陋家具,郭沫若故居回荡着这位文学巨匠炽热的情感,这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延续。
红木古典家具网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