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考察有感
作者:马慕良
这次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去云南考察,自昆明出发,经大理、鹤庆、香格里拉、奔子栏、剑川,一路走过了白族、纳西族、藏族自治州,参观了银器、陶器、木碗、木雕等手工艺作坊的制作工艺,欣赏到了精美的少数民族艺术造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除了接待游客的导游很少见到穿民族服装的人,只有在乡村和牧场还保持着民族的习惯,还保留着执着的民间艺人。其中有两位白族艺人最让我敬佩。一位是十六岁学艺,走遍了贵州、广西、西藏、宁夏、甘肃,傅采众长、自成一派的银器制做艺人寸发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另一位是深受剑川人敬重的白族老人陈永发。
几年前,我看到陈老的《白族木雕图案》时,就立刻被那朴实、严谨、精细的笔触感动。这次云南之行我最大的愿望是能见到陈老先生。在去剑川的路上还与领队老师谈及此事,但没有联系上。当晚九点多钟住进宾馆,一眼就见到桌上放着一本中共剑川县委的宣传材料,其中有一篇文章正是介绍陈永发老先生的。看后激动不己,怎么也无法入睡,夜里三点多钟又开灯再读一遍那篇文章,服了安眠药才睡去。早上六点钟叫醒服务员,好说歹说买下这本“非赠品”才随团踏上旅程。没能见到陈老先生是我这一趟最大的遗憾。
陈老先生说;“我不是石雕艺人也不会木雕,只是喜欢画画,我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各地收集了木雕、石雕图案的资料三千多件,一九八四年在北京民族宫举办展出。有外国人愿出八万元买一张狮子图,当时我想都没想就一口拒绝了。”八万元在八四年应该是什么价值,可见陈老先生保护文化遗产的信念是多么坚定。那次展出影响很大,著名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教授看后对陈老说:“你画得很细致,下了功夫,内容丰富。”中国新闻社、国际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都作了报道。展出后的精品汇集成《白族木雕图案》一书。
陈老提前一年离休,游历全国,研究石雕艺术的特点,并收集了全国石刻图案七千多件,其中有千幅东汉以来的白族狮子图谱,还收集考察了数百只精雕的各个朝代石狮子实物。一九九O年,年近七十岁的陈老先生又在贤林山上做出惊人壮举,利用山石雕刻出身高二十五米、身长十五米、身宽十二米的狮王,并开始规划千狮山工程。在剑川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收集民间的石狮子,并召集民间艺人建千狮山。陈老的精神感动了剑川民众,人们纷纷把祖传家藏的石狮子搬到门前等陈老搬走。
工程开工后,陈老每星期一、三、五上山指导工程,二、四、六在家设计图纸。有一次陈老在山上呆了二十八天,饿了吃方便面,困了睡破庙。年过七十的老人风餐露宿,满身泥土,满脸倦态,不辍劳作,他为的是什么?是钱?十年来他没要过一分钱。是名?满贤林千狮山石刻艺术上没有陈老一个留名。陈老恪守着自已的信条:“清白廉洁春常在,勤劳刻苦乐平生。”他一心只想着为后人留下东西。
古老的名胜添秀,如今满贤林风景区有石狮雕刻两千六百多件,除巨型狮王还陈列了收集来的众多古老石狮,被誉为“世界双绝工程”,即在同一地点石狮子数量最多和拥有体积最大的狮王。那数千头石狮子无不显出生命的活力、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白族文化的神秘气息,今人惊叹不已。还令许多己撂荒手艺多年的石雕老艺人又重新拿起锤子铁錾,使年轻人得到了学习时机,成为白族石雕艺术的实践者和传承人,其意义远大。
虽然遗憾,没有见到陈永发老先生,但是他的精神力量让我震撼。在艺术上,陈永发老先生可能并不是天才,但是他默默无闻做出了可能天才也难办到的事情。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做艺先做人”。首先是“忘我”,不为名不为利。然后,发自内心爱的是艺术是民族文化,迷的是成功的喜悦(也许是自我陶醉)。再加上“沉心静气,虚心努力”,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聚沙成塔,聚云成锦,成就了一番可歌可泣的事业。
(原载《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和摘编)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