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梦知 摄影/福永
和平鸽
木制家具上的天然色彩和花纹,为名贵典雅的家具大为增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许多木材本身,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而且有美丽的花纹。如名贵的檀香紫檀、酸枝木、古巴的桃花心木都以色泽著称。槭树木材还有鲜明的红、黄、蓝、白、黑五色花斑,我国古人就有从黄檀中提取色素来漂染黄绫缎的工艺。在这些具有色彩和花纹的成千上万棵木材中,说不定哪一块的哪一部分,由于天缘巧合,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如画家精心绘制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天然木纹象形艺术”。简称“木纹艺术”。
这项新的艺术形式是在1988年《中国长城民间艺术节》上露面的,首创者叫陈晓耕。我当时是艺术节的组织者之一,后来又通过与陈先生的多次交流和观赏作品,基本弄清了木纹艺术的真谛和它的来龙去脉。
陈先生当时年逾花甲,文质彬彬。他是南方人,学生物的。1955年在浙江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林区木材加工厂当工程师,和木材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在加工后的木材中常常发现有美丽的花纹,有的简直就是一幅杰出的山水画。于是开始有意地搜集,选择和创作。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展出和宣传,为社会所认同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品种。
在陈先生的山水木纹画彩色照片中,有北国的雪岭青松,有江南的湖光山色,有漫漫的大漠景观,有滚滚的江海波涛,那巍峨的山峦,秀丽的湖水,挺拔的青松,婀娜的垂柳……一幅幅笔墨流畅,浓淡有致,格调高雅,意境深邃。最有名的一幅要属《和平鸽》,《和平鸽》三个字是当代大文豪郭沬若亲笔题字,郭老给这项艺术定名为“天然木纹象形艺术”。
围绕《和平鸽》还有一个故事。那是1957年的一天,一位工人正在锯木板,陈先生突然发现,上面的花纹酷似毕加索的《和平鸽》,而那鸽子的嘴尖离电锯只差一米了。他急得大喊:“快停下!”师傅们立即停下了推木材的手,那只“鸽子”得救了。一份难得的艺术珍品就这样诞生了。当时《人民日报》等报刊都对此作了报道,前苏联《真理报》及许多东欧国家报刊也刊登了这幅照片。
创作天然木纹象形艺术的顺序大致是:先是倒腾木材,进行选择。再反复审视,然后锯刨加工,进行剪裁,思考定名。再进行摄影,制成照片。最后还要记录、研究,写成文字。
陈先生曾对我说,木纹艺术的创作者是大自然。树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它自身的“形成层”包围着木心,在一年一层(一圈)地向外发展,从横断面看,便是近似圆形的同心圆环木纹。这就是年轮。它纪录着树木的年龄。若从树心纵断面看,则是一条条宽窄不一左右对称的木纹线条。若不从树心直径切下,则形成木纹线条疏密不同的变化。现加上树木生长并不都是笔直的,有各式各样的弯曲,凸凹,以及树干由于病虫害而出现的瘿瘤、鼓包、节子及寄生菌等等,因而引起了木纹和木质色彩的变化,就形成了斜纹、涡纹、乱纹等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纹理。这就为其形成象形艺术增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和平鸽》,陈先生的著名作品还有不少。《西湖断桥》,这幅作品的核心是画中那个有黑圈的木节子,它形似桥洞和倒影,可能因木节生成时的挤压而形成了一条横贯中心的裂纹,围绕节子与裂缝形成的变色带恰似桥面、长堤和倒影。而裂缝又横穿一排树状的纹理,又似树林和它的倒影。这样,这条裂缝犹如一条水平线,将断桥、长堤、树林倒映湖面。无需着色,即画家笔下的一种烟笼雾罩,若隐若现般的湖光山色的意境,令人叫绝;《湖上月色》(图三),它的木纹结构成形与《西湖断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木节小且不在水平线上,因而将它当做月亮,点成黄色。其整个画面全着成浅蓝。看上去,好一幅静谧的月夜,水波荡漾,湖光一色,如梦如幻的画面。本是一块极易忽视的普通纹理的木板,凭借作者的艺术联想和色彩渲染,点化成为一幅诗意般的水墨山水画。还有《雾山空濛》,它利用木纹没有形成完整的山川景物的木板,将空缺化为云遮雾掩般的朦胧效果,再略施淡色,更富有诗情画意。既有天工神笔之妙,又有人工构思着色之巧。
西湖断桥
雾山空濛
湖上月色
(原载于《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