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走进花黎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海南人“闯入”皇宫,抚摩来自自己家乡的贡品,感慨万分,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多年的花黎木探索之旅,苦中有乐,自足满怀。他叫张志扬,与花黎的相见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10多年前张志扬是海南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总。1994年,他有一个机会到中南海去做一个装修工程,这看似无关的经历,却让张志扬走上了研究花黎之路。
“在中南海装修的时候,因为要涉及到土建,我有机会到故宫去请教专家,就此接触了明式家具。有专家对我说,你知道吗?这宫殿里的很多家具都是海南花黎木做的。我当时的震撼难以表达。小时候只听老木工说海南的花黎家具是中国最好的,但没有想到它们竟然如此大规模地进到皇宫里!它的来历,它的珍贵程度到底怎样?围绕着它到底有怎样的故事,我决心去探寻,哪怕用上我所有的精力和全部的家当。”说及此,张志扬的语气中有一种豁出去的味道,声音里充满着强烈的感染力。
张志扬说:“据准确可查的史书记载,海南花黎在唐朝就已作为贡品进入中原皇宫,从明朝初年到清朝嘉庆年500多年的时间,它更是从未间断。尤其到了明朝永乐初年,朝廷迁都大建宫殿,皇族建府,大臣修院,富贾修园,海内外热带地区生产的各种名贵木材纷进京城,走中原,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亘古未有。在众多木材中,海南花黎从天下良材中脱颖而出,成为建筑用材中的神木,也造就了明清家具的辉煌。”
价昂成患说花黎
海南花黎具有一物多名的特点,它的植物名为“降香黄檀”和“香枝木”。明朝以前的海南地方志里,已使用花梨或花黎的名称。民国时期的北京城,通常用“老花梨木家具”和“黄花梨木家具”来称海南产花黎木制作的家具。为了有别于越南花梨和别地所产的花梨,《国宝花黎》一书中出现的“花黎”特指海南产的黄花梨,此一称谓在植物界已经得到公认。
海南花黎在百姓眼里,原来只是因其耐腐、耐浸、耐晒而为农夫们所偏爱,他们用它制作生产工具,如犁、耙、牛轭等,它们和别的木头相比更加耐用而已,可当它作为贡品而身价百倍时,它高额的利润和永久的价值却让它沾上了生命淋漓的鲜血,掠夺海南花黎引发了社会的动乱,甚至闹到了清朝廷,一时风声鹤唳,鸡犬不宁。
海南花黎主要产于中部黎族山区,花黎之患必引起黎民之乱,造成黎民百姓的痛苦不堪。张志扬在研究中找到多则这样的材料:据史载,康熙58年,崖州知州董桓祚勒索黎民花黎木,监生邢克善率诸峒黎民反,采用“罢耕”以示抗议的特殊方式,史称“罢耕散村”。当局派五营兵征讨受挫,伤兵百余人。直到康熙61年,事态方开始平息。
因花黎而爆发的流血事件在明清两代乃至民国的史书中不难发现,花黎在朝廷成为尊贵的象征直接影响着它在民间的地位突变。昔日在百姓眼中其貌不扬、甚至歪歪扭扭的花黎现在却变成了一大家宝。特别是在黎族地区,百姓将自古以来认定的“四大财富”蛙锣、牛群、山地、粉枪加进了花黎,变成了“五大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蛙锣、粉枪已被剔除,牛群、山地、花黎依然是家庭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
花黎改变人生
进入花黎木的研究领域,张志扬发现在皇帝大臣视为尊贵的宝物里,不知浸透多少百姓的心血,通往京城的路不知有多少血迹斑斑。从夜以继日的砍伐到深山密林的运输,不知要往返多少次才将沉重的花黎运到目的地。这一点让他感到心惊。在交通落后的海南,牛车是主要运输工具。装满花黎木的牛车拉出黎峒,就到附近的港口,然后装船出岛。花黎木的价值早为天下所知。出海开始,危险频增。由于行船缓慢,船队极易遭强盗杀人越货;或天气预报不准,海上行船常因台风而沉没……在皇室推崇的贵族文化的背后,往往流淌着百姓淋漓的鲜血。
原先在生意场上驰骋的张志扬,经过十多年痴迷般的追寻,现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花黎研究专家。在他的心里,不知埋藏多少的花黎往事,桩桩说来,惊心动魄。此刻的张志扬,已不仅仅是一个花黎木研究者和收藏者,他觉得他已被赋以一种责任感。他想通过自己和同行的努力,让人们认识到海南花黎木在植物界里的珍贵程度与动物界里的熊猫等同。“国家在动植物保护级别划分的依据是:稀有性、濒危性和特有性。海南岛的野生花黎,由于长期受到人为的无序砍伐,存量已很稀少,几乎达到绝迹的地步。国家林业部将海南花黎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的稀有珍贵物种,已载入《红皮书》史册里。我们因此而骄傲,也因此而忧心忡忡。”张志扬的语调充满着深深的忧虑。
(编辑:漫漫)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