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闻,在江南历史名镇太仓沙溪镇上有一座江南民俗用品馆,馆内收集和展示了2000余件太仓及周边地区从明清时期距今的江南城乡百姓人家所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品用具。各大旅游网站也将其纳入极力推荐的景点之一,称其是民风民情、民俗文化、民间优秀传统技艺的直接载体和物化表现,最直观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留下了历史变迁和生产力发展的深深轨迹,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笔者今日慕名前往,走进坐落在沙溪镇橄榄岛上的江南民俗用品馆,沿瓦罐片铺成的弯曲小径步过院子,古色古香的几幢老屋展现在眼前。推开一扇扇雕有各种花纹的木门,各式各样的木器、铜器、竹器、陶器、瓷器和大型家具、老式服装等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印入眼帘,纺织用的手摇纺车、脚踏纺车、织布机;农用机具风车(轧米机)、独轮车、罱泥网;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千工床、立桶、烫婆子和陶瓷品酒坛、钵头、馆箩、罩篮等等,很多在电视里看到或是从古书上知晓的生活用具在这里都能一一觅到踪迹,令人目不暇接。
据了解,这些物品均是太仓退休干部周文明从1995年以来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走访民间精心收罗来的佳品。老人在馆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丰富多彩、制作精良的展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才智和无限创造力。通过展示民俗用品,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优秀传统工艺技术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使优秀的传统技艺成果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不断绽放光彩。
民俗用品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富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有形史料,留下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变迁发展的真实情况和历史沿革的轨迹。据介绍,各种民俗用品,开始主要是为了实用,随着人们物质需求和审美艺术的的提高,民俗用品的造型艺术和审美艺术也随之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发展,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沿革,至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各种传统技艺,包括石器、陶瓷器、玉器、金、银、铜锡器、竹木器、大型家具和房屋建筑等生产制作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日臻成熟和完善,从而达到了鼎盛,特别是皇宫贵族、富商巨贾、文人家用的用品,经能工巧匠的精致细作和当时一些文人学士直接参与设计,使一些民俗用品制作成工艺精品和传世珍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凝结于民俗用品上的优秀民间传统技艺,在馆内可一睹为快。
据史志记载,自宋至清,太仓出进士三百有余,而明清约占十之九。其中不乏高官显爵、功绩卓著者。由此,也使明清时期太仓形成了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在从潢泾镇收集到的架子床的一块床花板上就雕刻了一幅“高中状元后回家乡报喜”的图案,场景生动逼真。同时也展现了江南地区传统木刻木雕工艺技巧的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四扇木雕格子窗是太仓明清时期的民居遗物,木雕图案有花瓶、笔筒摆件,中间是农牧鸟兽图,图案构思设计巧妙,所雕之物形态生动逼真,由此可见,明清时期苏州传统木雕木刻技法的娴熟高超。
馆内还展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江南人家的取暖用具“烫婆子”,现在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在古装电视剧里经常能看到。据有关书籍和史料记录,烫婆子在宋代已有使用并有此名。江南的冬天虽没有北方的寒冷,却是湿冷,所以托炉、手炉在江南十分流行,脚炉更是使用普遍。通常,托炉和手炉乃是大户人家才有,随手携带、烘手之用,价格也不同于普通百姓使用的脚炉。脚炉则是捂在被子里暖脚的,以免受寒生冻疮。还有一种脚炉是以白铜(含锡质)制作的,专供千金小姐、夫人太太们使用,又称“烘炉”。
此外还有形似铡刀的古代“榨汁机”,看似竹笼的“美人抱”(类似竹抱枕,供小姐夏季抱着入睡,起降温作用)等,若非导游道破玄机,游人如何冥思苦想也无法猜出其为何物,以作何用。而在传统农具陈列室内则陈列了脚踏水车、牛盘水车、风力水车,耥、耙田工具,稻床、椿臼、石磨,弹棉、纺纱、织布机具,布编、麻编、草编、竹编展品,各种锄头、铁鎝、镰刀、竹拍、竹饰,捕鱼捉虾、扬谷手风车等工具、器具,以及独轮车等交通工具。游人不但可借此领略一下旧时的农家生活,还可亲自动手“过把瘾”。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