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著
(本网原创文章)
3. 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结构体系上对传统家具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大木梁架结构对家具结构的影响十分显著,家具的制造往往都是借鉴同时期流行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制作技术,从而在基本结构原则、接合方式、细部构件形式等许多方面与建筑一脉相承。
3.1 同样的“恋木”情结
物质材料是建筑和家具成型的第一要素,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始终沿着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轨迹在发展。中国人历来对“木”情有独钟,在西方人用石头来书写他们历史的同时,中国人却始终不渝地运用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头来构建自己的家园,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构造体系,并创造出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外观形象。几千年来,木建筑几乎已成为中国建筑的同义词。与建筑同根同源的中国古代家具也不例外,在经历了早期的石制、青铜材料的短暂阶段之后,一直以木材为主要构件,并将其与中国家具造型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质朴典雅的独特风格。因此说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密不可分,就有基于构材上的原因,它们两者都有着同样的“恋木”情结。
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建筑结构也更为灵活、自由。由木材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木工工艺是整个中国古代工艺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具与中国古代建筑在文化渊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认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在造物的观念和传统意匠方面始终相互融合,体现着相同的文化属性。与石头相比,木材更柔美、更温暖、更有人情味、更符合中国人追求质朴、自然的审美倾向,也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由于材料的统一而具有了共同的艺术美感。
3.2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结构原则对家具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的天然洞穴、半穴居上升到地面,从简单的木结构建筑逐步发展为完整的梁柱框架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至宋代趋于完善,最终形成了抬梁式(屋瓦铺设在椽上,椽架在檩上,檩承在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木柱上。)(图3.1)、穿斗式(直接以落地木柱支撑屋顶的重量,柱径较小,柱间较密)(图3.2)以及井干式等一些结构形式。
梁和柱是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基本元素,柱上架梁就是结构的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列、组合、叠加,便形成了房屋的主体结构。因此中国木建筑不同于西方以石头墙壁负重为主的建筑,人们常以“墙倒屋不塌”来形容中国的木建筑。这种结构体系的建筑屋身的墙壁轻巧、甚至可装可拆,也使通透灵活的门窗形式成为可能。建筑内部空间开敞贯通,便于各种不同用途的室内布局。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人渴求与自然共处一室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家具沿袭了建筑的这种结构体系,以至有的家具看上去就好似缩小了的房屋,有“梁”有“柱”,间架清晰,而这“柱”和“梁”反映到家具上正是传统家具的主要构成元素:立脚和横枨,其做法和式样完全是仿效建筑的梁柱,如中国木建筑的柱多为圆形,则家具不论桌椅其腿足也常为圆形,即便为了足间横枨的连结,也只是在内部做成方形,而外部轮廓仍给人以圆形的视觉感受,正是所谓“外圆内方”。这其中自有造型审美上追求圆润含蓄的艺术风格和中国人内敛、中和的文化心理,更可见家具对建筑的直白忠实的模仿。另外中国古建筑圆柱还有侧脚收分的特点,所谓“侧脚”即为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倾斜。“收分”是指圆柱的上下两段直径不相等,而是由根部向上逐渐收细,这样使木柱既稳定又轻巧,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图3.3)。而家具的腿足也完全效仿了这样的做法,下舒上敛且向内倾斜,给人一种稳定舒展的美感。家具工匠在运用“侧脚”时还把其斜度和家具的式样、体态进行综合的分析,从细微之处表现出家具造型的不同气质和神韵(图3.4)。
在众多家具中,衣架是最能体现家具与建筑结构相通性的典型。它通常由两根立柱支撑着一根横杆,代表着古代建筑立柱和横梁设计中的主要单元。下面用两根木墩做足,足间用横枨相连,好似建筑中的门槛。两柱中部再加一或两根横枨(图3.5、3.6)。再如明式的圆角柜,四足外部呈圆形的立柱,并向外倾斜,具有明显的侧脚。以立足和横枨为结构主体,嵌入旁板,门扇也同房屋建筑一样,可围绕门外的边挺加长部分构成柜门旋转轴(图3.7)。(未完待续)
图3.5 云雷纹衣架 图3.6 黄花梨凤纹衣架 图3.7 圆角柜
( 战国早期) (明) (明)
|
(编辑:锦轩)
本网站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