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装饰风格的共性与装饰手法
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装饰手法可谓多种多样,虽说二者各有特色,但又因其材料、形式等方面的相同相似,而具有相通性。具体说来建筑和家具通常采用的主要的装饰手法有以下几种。
4.2.1 髹漆彩绘
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都是以木为主要构材,而木材的一大缺点就是怕雨水潮湿和虫蚁的腐蚀,中国人很早就已经掌握了漆的性能,古代工匠很早也就知道了油漆在木材表面能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几千年来髹漆的工艺因而不断发展。最初仅是出于实用功能的角度,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油漆开始具有了色彩和花纹,已不仅仅是对建筑和家具的一种保护手段,而成为了特有的装饰手法。早在原始时期就有漆器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得到了较大发展,漆木家具品种繁多,出现了彩漆木床、漆俎、漆几等,并使用了彩绘的装饰手法,装饰纹样也十分丰富(图4.8)。到汉代是漆器家具发展的高峰,黑地红绘是典型的装饰手法,彩绘的漆家具色彩鲜明、有的还加上金银片装饰(图4.9)。以后各朝代髹漆工艺仍不断发展,手法不断丰富,直至清代,彩绘和描金的装饰手法已十分常见,有金漆彩绘、银漆彩绘、木漆彩绘、黑漆彩绘等色彩缤纷、艳丽华美(图4.10)。
建筑上开始使用油漆也是出于对木材的保护,而作为装饰的手段,彩绘的手法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色彩美。自商周至秦汉,彩绘装饰已十分普遍地用于建筑装饰了。立柱、梁枋、檩椽、天花等成为重点装饰的部位。不同等级的建筑对色彩的运用还有严格的规定,成为一种权力阶级的象征。不同朝代的彩绘各有特色,到明清发展到最高峰(图4.11、4.12、4.13)。
4.2.2 雕刻
雕刻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最为常见的装饰手法,在建筑和家具上通过雕刻的手法施加花纹图案是最方便且最具表现力的手法。
早在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中就开始使用雕刻的装饰手法,到了明式的硬木家具时期,雕饰广泛采用,刀法圆润,层次分明,疏密适度,简繁相宜,与家具本身完美结合,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式家具不喜繁缛的装饰,而以典雅、质朴为独特的风格,雕饰的运用也是十分精当,常在局部做精致小巧的装饰,如坐椅的背板、床榻的围子,桌案的牙条、牙板等处,用得恰倒好处,决不贪多滥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到了清代,装饰风格趋向于追求富丽华美,雕饰的运用也达到了最高潮,一件家具常常是通体满雕,极尽装饰,令人目不暇接。家具上运用的雕刻技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浮雕:也叫凸雕,即花纹高出底面的雕刻形式。根据花纹高低程度,又有浅浮雕和深浮雕等之分。家具的牙板、牙条、柜门板、椅靠背等处常采用这种雕刻手法(图4.14、4.15)。
透雕:即留出纹样,将底子镂空,使纹样镂空透出的雕刻形式,可以用来表现雕刻物整体的两面形象,可以两面雕,也可以一面雕。桌案的挡板、牙板、牙条等常采用透雕,富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图4.16)。
圆雕:是一种立体的雕刻形式,以四面浑然一体的手法表现雕刻内容。家具的腿足、柱头、盆架、巾架的搭脑等的两端常采用这种手法(图4.17)。
线雕:是指在平面上用刀起线的方法。用优美生动的线条构成花纹图案,如绘画般勾勒白描。线雕的纹样题材广泛,从简单的几何线条到动、植物,到人物故事,在椅背板、柜门板等许多部位常采用(图4.18)。
在木雕技术上不论是雕刻技法还是雕饰题材上,中国古代建筑与家具的雕刻手法是相通的。木雕的装饰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只要是明露在外的木头,都有可能被作为雕饰处理。在梁架结构上,在门窗上,以及室内装修的天花、隔扇等处是雕刻最为集中之处。建筑雕刻的技术与家具一样,也主要有浮雕、透雕、立柱圆雕等几种。如门窗隔扇上常用透雕,既起装饰的作用,又起透风采光的作用(图4.19)。而在柱头上则多用立体圆雕雕刻出人物、鸟兽等形象(图4.20)。无论是宫殿建筑还是民居园林皆是如此。如徽州地区的民居就以雕刻装饰见长,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建筑的装饰却极为丰富,精美的雕刻分布于门罩、梁架、栏板、窗户等各个部位,刀工细腻优美,造型丰富生动,有自然、质朴与精细之美(图4.21、4.22)。除了木雕之外,石雕和砖雕也是建筑常用的雕刻手法,常用于室外,如建筑的台基、石栏杆、柱基、牌楼等(图4.23)。徽州古民居的石雕、砖雕也极具特色,与木雕一起被称为徽州“三雕”,大门的门楼常以砖作为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图4.24)。门罩梁枋中部常是精致的砖雕,有的朴素简洁,也有的细腻繁复,与大面积的白墙形成朴素和繁密的对比,与家具中的雕饰一样,都成为塑造整体艺术美感的点睛之笔。(未完待续)
(编辑:锦轩)
本网站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