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苏州的红木家具企业从产量上和规模上都不是很大,但却供不应求,因此今年全国红木家具市场形式对苏州企业虽然在心理上产生些影响,但对订单的影响并不大,在市场上伸长扩张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就我的企业来讲,我做出了这样一个应对方式,即把工厂生产的1/3用来做最好的材料和做好的家具,然后把它们卖出去,从而赢得一块消费市场。还有就是要走出去,进入一线城市,改变全国红木家具大市场看不到纯粹的苏州企业和苏作家具的状况。
我们的企业从60年代中期开始建厂,到今天已经48年了。期间经历的第一次风险是1989年的金融危机,那时候还是集体经济,政府还是比较支持的。第二次风险是在2000年后,红木家具又跌入了一个低谷。
经过几年努力,我的企业由当初20多名员工,发展到今天400多名员工。那么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呢?我每天每年都会有个总结,以客户的需要来作为我们产品的定位。《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把这种战略总结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战略”。
我曾经做过11个行业。做红木家具后,感受最深的是红木家具里包含了中国的文化,而且风险很小,即使买了木头不做家具,木材的价格也会翻几十番,有的甚至翻了几百番。最早我去越南,黄花梨1.5万一吨,现在一吨要800万。大家别以为这是在讲故事,实际上很现实,我刚刚卖了一点,就是800万一吨。所以我们做红木的人不用改行,做红木就很好。
天津从全国来说有它的特殊性,可能天津的红木家具企业在全国的几十万红木产业大军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前几年,天津的红木家具较为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有自己的优势。如离北京太近,现在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北京。话说回来,天津的文化其实就是皇城根的文化,它在历史上有北京后花园的称号。
今年的红木家具市场我认为绝对不如往年,包括到明年。就我个人而言建议在座的各位不要扩大产能,更不要盲目投资。因为红木家具产业在目前这种经济形势疲软的状况下,产能是饱和的。大家可以算一算自己的库存有多大,而真正的市场消费又有多少。现在红木家具市场缺乏正规指引,就拿消费人群来说,有30%是懂红木的,其他70%都不懂。我们应该有个规范的关于红木家具质量的行规。我希望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能牵个头,推动建立一个红木家具质量标准,把我们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一点,那么整个行业的洗牌速度也会加快。先不要着急去修改木材标准,把红木树种的数量扩大好几倍,因为本身市场就已经很乱了。
大城的红木家具市场发展节奏相比福建、广东、浙江要慢一拍。家具价格涨价,我们要涨得晚一点;跌价呢,也要跌得晚一点。在这种形式下,我们的战略就是:传承古典精髓,研发传世极品。我们现在主要在做样式更新,修炼内功,提高质量,用艺术家具来占领未来市场,从而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出精品。
就红木家具而言,我们不能将其视作是木材的简单拼接,它毕竟是一个艺术品。在竞争白热化的状况下怎么进行市场营销呢?一个办法是,看准材料便宜的好时机,买上好的、材料大的木材,留上三年,之后肯定涨。但你要将其用来做家具,这一锯破下去,可就要考虑红木家具的文化了。什么是文化?原本是一根木头,一锯破下去,它就变成了文化。因为木材经过人工组合变成器皿的过程已经有了文化内涵在里面,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做红木家具时,这一锯破下去,不管是老板也好、从业人员也好,首先要抱定做红木家具就要做好的东西,这可以使你十几年立于不败之地。具体到每一家企业,要总结自己的营销特色。像我的企业主要是打文化牌,在北京如果你不注重产品品牌的塑造,就很难适应那种激烈的竞争环境。那么好的品牌从哪里来?就从你的强有力的产品中来,所以产品的质量一定要过硬。虽然今天我们拥有许多科技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去超越古人,但重要的是你继承了多少、了解了多少,这之后才能谈超越。
在这里我再次向大家建议,特别关注东北市场,最多三年,东北市场会发展得非常快。首先是大连,其次是哈尔滨。虽然哈尔滨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但这座城市的红木家具行业发展势不可挡。论坛上很多人在谈做精品家具,但大路货还是非常多的。那么是谁在买这些大路货,前两年是二三线城市,现在已经逐渐转移到三四线城市。这和东北市场的崛起是一个道理。人们对中式文化的欲望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城市间相互影响,一线影响二线、二线影响三线,这样依次影响下去。



[ 网站编辑:李世兰 ]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