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强/文 袁德/摄影
(本网原创文章)
(图1:艺雕苑的主人蒯晓红)
一天,摄影师阿德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他在苏州光福镇采风时无意间访到了明代著名建筑大师蒯祥的第二十四代孙女蒯晓红。起初我还不以为然,但当得知这位蒯氏后人是苏作家具的高手时,敏感的职业神经告诉我:“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于是,连忙拽上阿德一起踏上了南去苏州的列车。
光福老镇是静的,静得有一种月光的味道,它是一种闲适的生活姿态。我总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说话细声细气,乡音里有种水的柔和。
在艺雕苑红木家具厂的办公室里,蒯晓红表现出来的从容很让我惊奇。整个交流过程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不紧不慢的,所讲的他们夫妻俩的办厂往事以及蒯祥的传奇故事,也如同水一般静静地流过,沉淀下来的即是那一片与世无争的生活。
不大的陈列间里,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各种款式的家具:无雕无镂,只以瘿木为屏心,取红木边框与瘿木花纹为饰。搭脑处雕出简单的回纹,下部雕一亮脚,简素而大方的三屏式太师椅;丰富多彩,锼成瓶、碗、叶、葫芦等什锦图案,在锼空处,或垫衬板,或嵌石片、瓷片,婉约秀雅的屏背椅;还有那极细腻的线脚与圆润的雕刻刀法,行家一瞅,这是开门的苏作工艺。
“我做家具、卖家具全凭着自己喜欢,每件家具在出厂前,如果自己都看不顺眼,怎能让别人喜欢呢?学这门手艺二十多年了,图的就是喜欢,这也许真的是祖先说的遗脉延续吧。”一股子豪爽与坚毅的气息从蒯晓红的眼睛、鼻子、嘴,还有喉咙中刮了出来,它让我感到暖融与欣悦。
“为什么同一张家具图纸,经过不同工匠之手,它的味道却大相径庭呢?”我希望从蒯晓红嘴里问到些工艺性的知识。
“图纸是一样的,尺寸也是标准的,但人的手、眼和脑子是不一样的。比方说这圈椅的椅圈吧,图纸上大的尺寸是有了,但具体到每一处是收是放?何时收何时放?收放多少合适就全凭艺人们的掌握了,做家具其实不是用锯子、刨子打出来的,而是像雕塑家一样用手塑出来的。”蒯晓红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图2:纯朴憨厚的“香山帮”工匠们)
一场入梅的细雨诗意般地落下,它似乎带着历史的境画,伴着淡淡的野草香气在空气中弥散开来。蒯祥墓前,蒯晓红用香山话向正在整修扩建墓地的“香山帮”古建工匠们道着问候。一根檀香被插在了墓前,很快香头就被打湿了,连心都湿透了。雨滴落在干涸的黄土上,瞬间便被吃了进去,很深很深。
(图3:蒯晓红与“香山帮”匠人于蒯祥大师墓前)
蒯晓红凝望着祖先的墓碑,神情中带着一丝感伤、一丝惆怅,忽而一脉涟漪又划上了她的面颊泛起了几丝柔柔的笑纹。
(图4:座落在上海七宝老镇上的艺雕苑)
注:蒯祥(1397—1481),字廷瑞,明代吴县香山人(即今江苏苏州胥口镇),是北京故宫、五府六部衙署、长陵等建筑的营造者,官至工部侍郎。他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可双手绘图,其艺出神入化。由于他的影响,香山一带辈出能工巧匠,史称“香山帮”。
本网站特别提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网站、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本站原创文章,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