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爱好者拿了一方压尺来鉴定,该尺底板为黄花梨,上面粘贴着一层象牙黄的薄片,其上镌刻着阴纹山水,意境清新,包浆厚泽。笔者告诉他,这是传统竹雕刻中的一个品类,叫“贴黄”。
贴黄,又称“竹黄”、“文竹”,因其是将竹材内壁竹黄翻转过来施艺,故又有“翻黄”或“反黄”之称。竹黄作为一门独立的竹雕刻艺术,始于清初而盛于乾、嘉时期,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不少这个时期的贴黄,大多为一些仿制青铜器、瓷器与玉器的观赏器。贴黄器富有装饰性,将其镶贴在器物上,接口处可粘拼得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可不受竹材的限制而做成任何形状的器物。贴黄器的精制品很难得,其文物价值与一件同时代的官窑瓷器相当。
中国的竹雕刻艺术发祥于明中叶,并诞生了著名的“嘉定”与“金陵”两大艺术流派。贴黄工艺是在传统的竹雕刻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艺人们将竹材去节、去青后,留下内壁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粘贴与镌嵌在木胎上,制成各种器皿、文具与古玩,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雕各种人物、山水、花鸟,以及金石纹饰,可浅刻,也可镂花,色泽光润,疏密有致,具有牙雕般的精湛与典雅,贴黄所表现的器物,较为广泛,有屏风、箱柜、瓶炉、花插、盒匣、扇骨,尤善制作文房雅玩,如笔筒、墨床、笔格、镇纸、臂搁、界方、砚盒、印盒等。
在历史上贴黄的产地较多,主要有四川江安、湖南邵阳、福建上杭、浙江黄岩等,其中以福建上杭制作的尤精,在乾隆时达到高峰,充作贡品。纪晓岚曾说:“上杭人以竹黄制器,颇工洁。”并题竹黄箧诗二首,诗云:“凭君熨贴平,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为几上器。周旋翰墨间,犹得近文字。”湖南邵阳的贴黄也很有名,清咸丰年间,我国驻英公使在馈赠英国的礼品中就有邵阳的贴黄。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曾请邵阳艺人李新麟、李胜麟兄弟为其制贴黄扇,作为慈禧生日礼品进奉朝廷。上海嘉定也是著名的贴黄产地,张鸣年《竹人录》跋:“吾瑀刻竹,名播海内,清季道咸以后,渐尚贴黄,本意浸失。”瑀,就是嘉定的古称。清光绪年间,嘉定竹刻艺人时大经就是贴黄雕刻的高手,他是乾隆时期竹刻世家时学庭的五世孙,他创办的“时文秀斋”竹刻店,位于旧县治南,专售贴黄作品,名盛一时,宣统二年,“时文秀斋”的作品获得南京劝业会督抚一等奖。时大经的儿子时湘华,继承父业,亦精于贴黄。在嘉定精于贴黄的还有程祖庆、潘行庸等。另外,苏州也曾产贴黄,乾隆《虎丘志》有这方面的记载。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