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托泥与腿足的结构
托泥是装在家具足下的一种构件,作用相当于管脚枨。托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框式,包括方、长方、六角、八角和圆形、花瓣形等,具体形状要视面的形状而定;一类是垫木式,是用一长方木方装在案足之下。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中,因为这类家具多用抱肩榫,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而管束腿足不向外张的拉力却很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便采用了在足下装托泥或管脚枨的做法。这样从家具整体各部分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腿足顶端、足端分别有桌面和托泥管束,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作用,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托泥的作用还在于保护家具,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因为一件家具陈设时间过久,接地部分难免受潮腐烂或因挪动而磨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须更换托泥即可解决。
框式托泥由边挺和抹头组成,四角结合处用格角榫连接,接缝处凿出底大口小的榫窝,在四足下端做出与榫窝相同的榫头,这种榫头大多与腿足一木做成,后来也有在足下凿眼另装的。在组装托泥四框时,把榫头对准榫窝,将抹头与边框装牢。这样在挪动时,不致使托泥脱落。进入清代,作法逐渐简单,只在托泥和足底凿眼,用一木楔连接,以胶粘合,但年长日久,胶质失效,很容易脱落。
圆形托泥多采用弧形对顶接方法,接口的多少要依腿足多少而定。如果家具是四足,托泥就由四段组成,五足则用五段组成。接口处都安在足下,有贯穿托泥和腿足的木销。托泥的形状与面的形状相一致,上下呼应。常见者有圆形、海棠形
梅花形、双环形、银锭型等。还有一种托泥是装在案形家具上的,作法比较简单,只用两条横木,做出榫窝与腿足相连。
六)弧形材料的结合
弧形材料的结合常用楔钉榫,多用于圈椅的弧形椅圈。由于椅圈的弧度较大,必须用两节或两节以上的短材拼接而成。为了使接口竖实牢固,匠师们将两个圆材的一头各做出长度相等的半圆,在半圆材的顶端做出榫舌,再把两个半圆平面的后部与横切面相交的转角处开出与半圆平面齐平的横槽,然后把两材依平面对插,使上下左右都不能活动。但这时的结构还可以向相反的方向拉开,于是匠师们又在两材合缝处开一通槽,将一方形木楔钉进去。这样,接口处就既不会左右晃动,又不会向两边拉开,达到了竖实牢固的目的。
七)活榫开合结构
活榫开合结构俗称“走马销”。一些大件家具如床、榻、屏风等,在搬运时不可能整体移动,必须将其拆成零部件,在部件与部件连接处,宜采用此种结构。其作法是在一边凿眼,镶上木楔,木楔突出部分一般高约3至4厘米,自木楔一边向木楔中线削成斜坡,作成头大底小的榫头。在另一边上,凿出与榫头同样大小的榫窝,然后在榫窝的一头开出一段底宽口窄的滑口,把榫头对准大榫窝安下合实,再向窄口方向一推,窄口榫窝便紧紧地卡住榫头,使两个部件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如果需要拆开时,则从窄口向宽口方向一推,宽口榫窝一般做得较松,很容易摘下来。上述走马销的特点是一面平直一面斜坡。也有两面斜坡的,原理与一面斜坡相同,只是一面斜坡对榫窝要求严格,它的直面必须与榫窝的直边相对。如床榻两边的扶手,榫头直面一般都朝外,推合的方向是从前向后,后背两边与两扶手连接的走马销则是自上向下按,直到靠背下边与坐面后边沿的直插榫吻合。这样就将后背、扶手与坐面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了。
明式家具的造形和榫铆结构种类繁多,本文所述只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小部分。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欠妥之处还有赖于各位专家学者教正。
(消息来源:顺德家具网)